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王泽红
587Ah和 684Ah,谁能成为下一代储能电芯?
从第一代280Ah到第二代314Ah,第三代储能电芯正处混乱争夺期,在今年的SNEC展上,各家企业大容量电芯争相出场,产品容量从500+Ah、600+Ah到700+Ah不等。
宁德时代、海辰储能、融捷能源等推出587Ah大容量电芯;国轩高科发力688Ah电芯,亿纬锂能量产628Ah电芯,欣旺达自研625Ah电芯,阳光电源则是推出684Ah叠片电芯。
就目前来看,主要分化为两大阵营,一方是以宁德时代等头部电芯企业为代表,采用的是卷绕工艺;一方则是阳光电源为主导的储能系统集成商,采用的是叠片工艺。
587Ah还是684Ah,究竟谁能最终胜出?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技术路线、安全标准与市场话语权的全面竞争,已成为储能行业当下的焦点所在。
将电芯容量做大,已成为行业共识,但如何选定具体容量数值,搜狐财经现场见证了宁德时代587Ah电芯的发布,并与阳光电源高管及业内人士对话,拆解了两大阵营争夺的背后逻辑。
两个“最优解”背后,不同路线的较量
无论是宁德时代还是阳光电源,这两家企业有一个共同认知:电芯的容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刚刚好”才是最佳搭配,但容量多大才是“刚刚好”,两家企业均在寻求那个平衡点。
宁德时代认为,大电芯的发展,必须回归“平衡之道”,就是在整站的完美匹配、系统集成的高效率、以及电化学本征特性的深度优化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而587这个容量就是答案。
“宁王”将587Ah视为下一代储能电芯的最优解,背后的逻辑有三个:一是从整站匹配上来看,契合国标分区;二是系统集成上,单体电芯能量密度提升10%,系统能量密度提升25%;三是电化学特性,能保证大容量电芯的安全性。
“大电芯,容量大是优势,但要做好挑战也是巨大的!它对安全、寿命、工艺控制的要求更高。盲目追求大容量而忽视储能电芯的安全、寿命和长期可靠性是不可取的。” 宁德时代储能解决方案CTO林久标强调道。
阳光电源则认为,过去的280Ah、314Ah电芯普遍采用卷绕工艺,但随着储能电芯容量不断突破,叠片工艺与大容量电芯的适配性更高。
不同于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专注于整个储能系统,其认为电芯不代表储能系统,电站收益提升的核心在于系统级效率的提升,而非单一的某项技术参数,过度关注电芯的尺寸和容量反而舍本逐末。
于是在采用电芯时,阳光电源更多考虑的是储能系统的综合应用效果。在最新发布的PowerTitan 3.0 AC智储平台,这一系列大容量新品上搭载的是684Ah电芯,采用的叠片工艺,并提到系列电芯采用叠片工艺并不是要替代卷绕,而只是大容量场景的“最优解”。
“同容量系统下,采用600Ah叠片电芯可比500Ah卷绕电芯减少近30%连接点。不过,现阶段电芯并不是越大越好,如卷绕技术已经面临瓶颈,无法适配。PowerTitan 3.0电芯能效96.5%与卷绕持平,同时实现电芯到电站能量密度、能效、安全、散热、寿命的最优平衡。” 阳光电源方面解释道。
“而且,储能安全没有单科状元,全链路防线的‘六边形战士’才是终极答案。”阳光电源提到,在容量低、低时长场景,卷绕电芯工艺成熟、成本低且适配性强,但600Ah左右电芯,在研发设计过程中发现,卷绕当前工艺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散热、寿命等问题。
此外,阳光电源选择684Ah叠片电芯适配PowerTitan 3.0系列产品,还有一层原因,叠片工艺已经成熟可量产。
目前,行业内布局叠片电芯生产的厂家数量已突破 20 家,有欣旺达、中创新航、比亚迪、瑞浦兰钧、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海辰储能等。叠片机生产效率已达0.125s/PCS,已和卷绕生产效率持平,储能系统大电芯已实现量产。
但宁德时代储能电芯研发总工程师李星强调称,虽然587Ah电芯不是容量最大的电芯,但是,将是最经得起时间、安全与效益三重验证的储能下一代真实的能量大电芯。
下一代储能电芯的争夺战,看似是容量的比拼,但实质是背后技术路线的较量。
硬件同质化,软件是未来?
“到底将电芯容量做成多大合适,目前行业内还没有形成共识,各家均在探索。” 阳光电源光储集团中国大区解决方案总监汪心旋告诉搜狐财经。
“阳光电源从场景定义系统,从系统定义电芯,中间其实经过了很长的寻优过程,包括尺寸、重量、安全性,以及最终容量在系统成本当中是否占优等,它是多个维度综合寻优的结果。”
“从传统卷绕技术已有产线看,587Ah应该是当前能做到的最大容量。在阳光电源看来,电芯应该还有更高效率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应用空间、提高能量密度。目前各家几乎是同步发布的新品,具体的应用效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汪心旋指出。
从他个人视角判断,现在单纯去看某一个电芯500Ah+或600Ah+,虽然有意义,但已经没有那么大了。自从“136号文”出台之后,电力市场已从半计划经济走向市场化经济时代,原先由硬件设备叠摞的那一套已经行不通,未来的方向是光储的多维融合。
“无论是从电力交易,还是运营与运维角度,交易主体都是整体电站,我们当前发布新品的核心就在于此,而不是说单纯的某一个硬件产品(容量)大了或者怎么样了,客户关注的还是储能系统的整体表现。”汪心旋强调道。
弘正储能创始人&董事长封安华则告诉搜狐财经:“储能的硬件未来一定是同质化,全国Top 20的电芯我们基本上均进行过检测,电芯的一致性会有差异,但特别大的差异其实没有。这个行业走到最后,就是高度同质化。”
弘正储能是一家专注于工商储赛道的头部储能企业,智能电网数字化是其核心产品与特色所在,所以他更看好软件方向。“这个行业走到最后,硬件质量水平都会很好,软件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各家企业为什么都在所大容量电芯?就是为了降本,314Ah与280Ah的整个系统成本,1瓦时相差两分钱。而容量的提升,对于软件系统的要求没什么变化,只是结构方面的变化。”
在他看来,光伏与储能的卷逻辑不同,光伏是纯硬件、拼降本能力;储能则是偏系统化工程,对技术要求会更高。光伏的门槛并不高,核心能力在产线设备和工艺, 但储能更偏向于系统化能力。
“行业内有个说法,现在卷价格,未来卷价值,这其实是一个悖论。未来是既卷价值还卷价格,两头都卷。今天看储能,没有技术的企业,大部分会死掉,这个行业在快速迭代。技术能力是企业存活下来的基本功。” 封安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