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喻熙荣
催化剂被誉为石化领域的“芯片”,有着点石成金的作用,不仅在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梦想和追求。
湖南长炼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慧就是其中之一。
“要通过严谨的实验方法,不断探索和优化催化剂的性能,才能提升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效果。”7月1日,在长炼新材微反评价实验室里,王慧正带领团队成员对相关催化剂的抗氧化性能做着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王慧是湖南益阳人,她的科研之路,始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化学领域的热爱。2012年,从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王慧怀揣着对化工事业的热忱,选择来到岳阳,入职湖南长炼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成为一名化工领域的科研“新兵”。
“岳阳石化产业实力强劲,不仅拥有广阔的发展平台、丰富的行业资源,还有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特别是公司的发展理念与我的价值追求、职业目标高度契合,所以我选择在这里安家就业。”王慧说。
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她一路走得从容且坚定。
2013年,在完成岗位适应期后,王慧便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挑战:承担“HPPO 装置循环甲醇水溶液加氢技术开发”的项目研究,这对于初出茅庐的她来说,显然是一道难关。
“关于这方面的创新研究,在当时国内来讲,还处于技术空白阶段。”王慧坦言,尽管任务重、压力大,但她明白,这是一次锻炼自身技术能力水平的绝佳机会。“既然选择了,就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
从那时起,她和团队成员白天进行试验研究,晚上则分析和调整成分参数。实验失败、继续,再失败、再继续……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了6年。
“在技术攻坚的关键时期,为了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王慧常常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从早到晚,总能看见她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同事易娇回忆道。
2019年,经过前后长达6年的艰苦攻关,历经两次重大技术创新,团队终于成功开发了循环甲醇加氢技术及配套加氢催化剂,并成功应用于湖南石化10万吨/年HPPO装置,实现了环氧丙烷产品从不合格品到优级品的质的飞跃。
“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装置从开开停停,到长周期高负荷稳定运行2年以上的重大突破,使HPPO技术真正意义上比肩甚至领先国际水平。”王慧说。
回想起当时的研发经历,王慧坦言:“最艰难的时候,感觉几乎没什么希望了,但咬牙坚持下来后,成功的喜悦会冲淡一切,觉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王慧的脚步从未有过停歇。
“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社会价值才具有力量和意义。”在王慧看来,这既是科技成果的归宿,也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而这也是她一直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她带领团队成员对生产工艺环保难以达标的催化剂体系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历时两年,成功实现新一代煤焦油系列加氢催化剂工业生产及工业应用。此外,她承担开发的重整生成油加氢催化剂、主持开发的高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在降低投资成本、提升产品性能方面也有十分亮眼的表现。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用在王慧身上恰如其分。“科研人要‘讲究’,讲究细致,讲究严谨,决不能含糊将就。”这是王慧对科研的敬畏和赤诚。正是这份敬畏和赤诚,让她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开了花、结了果。
王慧共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4项、公司项目6项,累计创效超过2亿元。她和团队成员研发的多项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业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和应用。2024年,她获评为“湖湘青年英才”。
研发之路,充满寂寞、艰辛与坎坷。每当被问及如何保持攀登科研高峰的初心时,王慧总是回答:“我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
一路走来,科研道路上虽不是一帆风顺,但回想过往,王慧心中更多的仍是幸运和感动。“幸运的是,我来到了一个干事创业的光荣集体,为我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感动的是,公司领导和同事们一直给予我极大的信任和支持,我才能心无旁骛地接过前人‘责任与担当’的接力棒,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王慧说。
如今,攻下众多难关的王慧始终忙碌在一线,她正带领两个科研小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王慧说:“我要永远奔跑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为湖南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岳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