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朱倩萱
在半导体封装的核心环节,有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金丝,要穿过精密“针尖”——楔形劈刀。这个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占据封装成本20%的关键耗材,如今被一群中国大学生拉下了高价神坛。湖南城市学院毕业生黄宇轩和他创立的科芯精工团队,不仅将价格打到了300元,更以四项核心专利宣告:在微米级精度的竞技场上,中国青年创业者已然强势登场。
挑战“卡脖子”在微米世界刻下中国印记
2022年,电气工程专业的黄宇轩在中国电科集团28所实习。车间里,师傅们手中那枚楔形劈刀和导师周理沉重的介绍——“单价高、消耗快、国外垄断”,深深刺痛了他。市场情况更令人心焦:国内市场几近空白,以色列产品单价2300元,美国产品单价2100元,国内能做且质量稳定的企业屈指可数。
产品检测 受访者供图
一面是高昂的成本与受制于人的产业链风险,一面是近乎荒芜的国产化土壤,“初生牛犊”的锐气被瞬间点燃。在导师周理的带领下,黄宇轩集结起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毅然扎进了楔形劈刀的国产化研发征途。
从电气专业跨越到精密刀具,质疑如影随形。团队很快撞上横亘在国产批量化生产前的三座大山:材料耐磨性不足导致寿命短;批量生产对定位精度和自动化要求极高;微孔精密加工技术基础薄弱。无数次的失败与推倒重来,成为实验室的常态。
黄宇轩(左)与专家研究激光加工情况 受访者供图
历经两年多“黑暗摸索”,他们终于手握三大核心技术劈开荆棘:创新应用粉末冶金技术提升材料性能、引入先进激光加工工艺、攻克FIB(聚焦离子束)微孔精密加工难关。这三项核心技术的融合,最终催生出性能稳定、适用于0.02毫米金丝封装工艺的国产楔形劈刀,其精度单位,可以微米计。
“思维转弯”300元撬动千亿市场
研发绝非坦途。在攻关楔形劈刀内部直通孔加工工艺时,团队陷入僵局:采用常规激光方案,精度随加工距离急剧衰减,国内无解。
山穷水尽之际,导师周理提醒:“为什么不在制造刀胚时就将直通孔模具挤压成型?”团队果断转换思路,先通过模具挤压成型塑造孔道基础,再用激光进行高精度修整。这一关键性的“思维转弯”,让看似无解的难题迎刃而解。
2023年,产品试制成功。在湖南城市学院国家级众创空间及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强力支持下,湖南科芯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定价仅300元的国产楔形劈刀横空出世,一举击碎国外厂商的长期垄断与价格壁垒,为国内电子封装行业解除了这一关键环节的“锁喉之痛”。
楔形劈刀 受访者供图
如今,科芯精工已手握5项相关专利,具备生产4大类、50多种型号电子封装劈刀的能力,覆盖广泛市场需求。2024年,其项目登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顶级舞台,与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高校的514万个项目同台竞技,最终以硬核科技实力斩获全国银奖,为中国智造赢得国际认可。
“创业之初,资金短缺、经验匮乏、场地难寻,每一关都如重山压顶。”黄宇轩坦言。然而,照亮前路的不仅是团队自身的坚韧,更有来自多方的托举之力:国家和省市层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系列扶持政策、学校提供的关键技术指导和孵化空间……政策的精准滴灌,极大地提振了年轻团队的信心。目前,团队已通过大学生创投基金项目终评,将获得80万元的关键资金支持,为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回望创业路,黄宇轩对行业标准里那个精度单位——微米,有了更深的感触:“1微米,恰是蒲公英种子轻盈飘起的高度。”这粒看似渺小的种子,承载着改变春天的力量。
作者:朱倩萱
责编:朱倩萱
一审:朱倩萱
二审:李昆励
三审:蒋玉青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