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阴极保护系统中,恒电位仪是系统的心脏。选择防爆型还是非防爆型,绝非简单的价格差异,其背后是关乎整个项目安全、合规与长期稳定运行的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在安装环节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任何疏忽都可能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将深入剖析两者在安装上的核心差异。
核心区别概览:安全哲学的截然不同
非防爆恒电位仪的安装核心是“功能实现”,即正确接线、设置参数,确保其正常运行。而防爆恒电位仪的安装核心是“风险隔离”,即通过一整套特殊的安装工艺,确保仪器在可能存在的爆炸性环境中,不会成为引燃源。这决定了二者从选址到接线的每一步都存在根本性不同。
核心区别一:安装环境——仪表间与露天现场的鸿沟
- 非防爆型:必须安装在安全的“控制区”或“仪表间”内。这些环境被定义为不存在爆炸性气体的安全场所,对环境的温湿度、洁净度有一定要求,但无防爆要求。
- 防爆型:正是为安装在危险区域而设计。例如在石油化工码头、易燃易爆的储罐区、天然气压气站等,这些区域被划分为1区或2区,存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如天然气、氢气、汽油蒸气等)的可能性。防爆仪可以直接安装在现场的露天或半露天环境,直面潜在危险。

核心区别二:防爆等级与壳体——坚固的壁垒
这是最直观的区别。防爆恒电位仪拥有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防爆外壳,其上会清晰标注防爆等级,如 Ex d IIC T4。
- Ex: 防爆标志。
- d: 隔爆型。意味着壳体能够承受内部爆炸而不损坏,并能阻止火焰向壳外传播点燃外部环境。
- IIC: 代表允许应用在含IIC类爆炸性气体(如氢气、乙炔)的环境,这是最严苛的气体组别之一。
- T4: 设备表面最高温度不超过135°C。
核心区别三:电缆引入装置——细节定生死
电缆接入点是能量传入的关键通道,也是危险泄露的薄弱环节。
- 非防爆型:通常使用普通的电缆接头或简易密封接头,主要目的是防水防尘。
- 防爆型:必须使用专用的“防爆电缆引入装置”。最常见的形式是防爆挠性管。它两端为金属螺纹接口,管体为覆塑金属软管。安装时,需用防爆胶泥严密堵塞端口缝隙,再通过螺纹与恒电位仪的防爆接口拧紧。这套组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爆密封通道,确保即使设备内部发生爆炸,火焰也不会沿着电缆管道窜出。
核心区别四:接地要求——安全与功能的双重考量
接地对所有电气设备都重要,但对防爆型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
- 非防爆型:接地主要出于功能(如信号参考、抗干扰)和防触电安全考虑。
- 防爆型:除了上述要求,接地更是“等电位连接”的关键。防爆外壳、金属电缆桥架、防爆挠性管等所有非带电的金属部件,都必须通过黄绿双色接地导线可靠地连接到同一个接地网。这能有效防止因雷电、静电或故障电流引起的电位差而产生电火花,该火花在危险环境中本身就是引爆源。
总结:
选择防爆还是非防爆恒电位仪,取决于安装环境是否属于爆炸危险区域。其安装的核心区别在于:防爆型通过经过认证的隔爆外壳、专用的防爆电缆引入装置(如挠性管)以及更严格的等电位接地要求,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安全屏障,将危险隔离在壳体之内。在安装前,务必进行危险区域划分,并严格遵循防爆电气安装规范(如GB 50257),任何“差不多”的想法,在防爆领域都是绝对禁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