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传出了好消息,研发出了全球首颗二维芯片,看来高端芯片被封锁的难题,已经看到突破的曙光了,其实就连美欧的有识之士都知道,越是封锁围堵反而促进自主生产。道理很简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拥有全球唯一的全产业链,要资金有资金,要人才有人才,欠缺的就是经验,利用举国机制,用不了几年时间就能解决最大的难题了。
现在关注国内科技的网友都知道,所谓的贸易战,科技战,真正卡脖子的痛点就是高端芯片无法量产。设计都没问题,就是无法生产,因为没有EUV光刻机,中芯国际几年前就交了几亿定金,可是老美不允许荷兰阿斯麦出口,导致掐脖子了,3nm的芯片都无法量产。
要解决个难题,可以两条腿走路,从了两个路径开始突破。
1.组建新凯莱公司,研发EUV光刻机。一旦光刻机突破了,这层窗户纸就捅破了,我们就追上来了。
2.受限于摩尔定律,1nm应该就是芯片极限了,最多也就两年时间就到顶了,那么可以尝试研发量子芯片,光子芯片进行突围。量子芯片,光子芯片,我们已经造出来了,只是没有大规模量产,证明这条路也是对的,可以继续突破。
10月20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继“破晓(PoX)”皮秒闪存器件问世后,在二维电子器件工程化道路上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突破。
今年4月,复旦大学教授周鹏—刘春森团队于《自然》发表论文称,他们提出的“破晓”二维闪存原型器件实现了400皮秒超高速非易失存储,这是迄今最快的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为打破算力发展困境提供了底层原理支撑。研究团队认为,若要加快新技术孵化,就要将二维超快闪存器件充分融入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传统半导体生产线。
如何将二维材料与CMOS电路集成且不破坏其性能,是团队需要攻克的核心难题。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团队从具有一定柔性特点的二维材料入手,通过模块化集成方案,先将二维存储电路与成熟CMOS电路分离制造,再通过微米尺度的高密度单片互连技术实现完整集成,使芯片集成良率超过94%。
这一成果将二维超快闪存与成熟CMOS工艺深度融合,攻克了二维信息器件工程化的关键难题,率先实现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的研发。产业界相关人士认为,这种芯片可突破闪存本身在速度、功耗、集成度上的平衡限制,未来或可在3D应用层面带来更大市场机会。
接下来就是量产了,毕竟是新技术,产业界预计大概要3~5年时间能够量产。
新凯莱研发的光刻机,估计也是几年之内能够量产。也就是说,所谓的科技战已经没有悬念了,也就几年时间,高端芯片能够完全自主生产了,没有什么技术能阻止我们发展了,从此以后将走上发展的快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