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州市科学技术局发布了湖州市2025年市派“科技副总”拟选派人选公示,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以下简称研究院)鲍飞鸿、智鹏鹏、杨圆圆、黄乐天、魏超慧等5位老师成功入选。值得关注的是,其中鲍飞鸿、智鹏鹏、魏超慧三位老师此前已成功入选省派“科技副总”,此次直接认定为市派,充分体现了研究院教师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方面的扎实积累与广泛认可。
作为浙江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科技副总”计划精准锚定企业高端人才短缺与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全力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直至“市场”的价值链条。
2024年以来,研究院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机制创新驱动服务升级。通过首创“科创湖州”博士服务站,并深入实施“百博百企”专项行动,为“科技副总”计划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与人才保障。这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引导科研人员将目光聚焦产业发展一线,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将成果转化在流水线上,实现了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研究院积极引导科技副总队伍坚持以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为突破口,致力打通“卡脖子”环节,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中闯出新路、干出实效。主要成果如下:
攻坚技术痛点 加快科技成果“落地成金”
专利落地打破外国垄断。研究院将5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转让至湖州瓷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对接,让创新成果真正“用起来”、创造价值。目前相关产品已进入订单化生产阶段,不仅实现对进口器件的高性能国产化替代,更成功打破国外在陶瓷器件领域的长期垄断,获得客户大批量采购与广泛好评。
产学研合作成果获国家级认可。与沪帆汽车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数智赋能机电驱动系统可靠性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成果奖三等奖,并入选202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优秀创新成果。本次获奖项目是由多方联合研发的双齿轮嵌件自动成型装备、执行器自动超声波焊接生产装备、电子驻车执行器及重载电子驻车执行器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成功实现了机电驱动系统的国产化替代,为沪帆公司带来了近3亿元的经济效益。
耦合协同发展 推进院企合作“开花结果”
在高端声学滤波器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针对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的技术难题,与其成功签订横向项目2项,并联合申报了2025年度“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项目——“面向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声表面波混合滤波器关键技术研究”,展现出院企协同攻关的硬核实力。
在智能传感方向推动融合创新落地。与浙江鲸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围绕“雷视一体化”技术开展深度合作,重点突破红外、可见光、射频多模态传感融合关键技术。目前已完成输变电领域在异物入侵、防冰透雾等典型场景的技术验证,成功研制原理样机一套,预计将于年底在湖州市电力系统开展大规模外场测试,为智慧电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贯通人才供需,激活创新发展“源头活水”
构建人才共享良性循环。面对沪帆汽车电子系统有限公司技术人才短缺的难题,研究院积极牵线搭桥,主动推荐湖州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学生加入企业实践。企业方面也积极响应,为同学们提供了多个实习岗位,搭建起真实、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实践平台,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研究院还派驻研究生参与研发项目,助力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双方逐步构建起“企业提需求、高校育人才、人才助创新” 的良性循环,持续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
以精准培训为企业创新“输血”造血”。紧扣沪帆汽车电子的生产研发需求,量身定制并开展了“齿轮传动设计”专项培训,旨在破解企业技术发展瓶颈、提升团队专业能力。课程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指导”的多元教学模式,帮助技术人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衔接。此举有效弥补了企业在相关领域的能力短板,建立起长期技术交流机制,为后续研发攻关与问题解决铺设了桥梁,进一步夯实了产教融合基础。通过“学生培养+技术培训”双轨并行模式,切实增强了企业技术实力、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未来,研究院将持续推动科技副总下沉一线,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聚焦产业实际需求,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