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发布中英双语《致客户信》,对荷兰安世半导体管理层近期传播的“不实信息”作出坚决回应。信中强调,所有在中国生产并交付的产品均严格遵循中国法律法规,并完全符合安世半导体的技术与质量标准。这封公开信,成为牵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治理争端中的最新一环。
事件可追溯至不到一个月前。9月30日,荷兰政府依据《物资供应法》突然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在全球范围内的资产与知识产权,强制撤换中国籍CEO,改由外籍董事全面接管公司运营。

“质量争议”背后的控制权博弈
10月22日,在安世中国发布《致客户信》的前一天,荷兰安世半导体向其客户发出警示,称其“无法继续保证中国工厂所产芯片的质量”。
这一举动被安世中国视为“混淆视听、干扰客户采购决策”的行为。在回应中,安世中国明确表示:“所有在华生产并交付的产品,均严格遵循中国法律法规及相关监管要求,并完全符合安世既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工艺与质量体系。”
这场围绕“质量”的公开争议,本质上反映出公司内部更深层的控制权之争。
自荷兰政府介入后,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不仅切断中国区员工的系统访问权限,还声称将停止支付薪酬。作为回应,安世中国发布内部全员信,明确指出员工有权拒绝执行未经中国公司认可的外部指令。
业务调整与运营自主化趋势
面对持续加剧的地缘政治风险,安世半导体正积极推进业务架构的战略调整。据报道,公司正在中国境外寻找封装合作伙伴,以应对当前供应链风险。
与此同时,安世中国已展开实质性自主运营举措。《路透社》报道称,其中国业务部门已恢复向本地分销商供应半导体产品,并要求所有交易以人民币结算。这一转变显示,中国子公司正在运营层面加速摆脱对荷兰总部的依赖。
在资本与法律层面,母公司闻泰科技正通过法律途径争取恢复对安世的控制权,并已启动“业务拆分”预案——计划将部分不受美国出口管制约束的产能转移至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这种“去中心化”布局体现了全球化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战略应对。
“质量警告”令控制权争端升级
荷兰总部向客户发出的“质量不可控”警示,使本已复杂的控制权争端进一步升级。这场公司内部纠纷,正在向供应链、客户信任等更广泛的领域扩散,造成多方面影响:
该警告迫使全球客户在安世半导体中国工厂与荷兰总部之间做出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安世半导体东莞封测厂承担了其全球约70%的封装任务,中国区的产能占比高达约80%。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已警告,芯片供应中断可能导致欧洲汽车制造商无法生产所需零部件,最终造成停产。据德国媒体报道,大众高尔夫车型已面临停产风险。
现在看,荷兰总部与中国子公司内部矛盾彻底公开在客户和公众面前。这场争端已从初期的控制权争夺,蔓延到对企业实际运营的干预。继此前切断系统权限与停发薪资的举措后,此次的质量警告可视为争端在实质性业务层面的再次升级。
危机化解面临更多的挑战
当前形势下,解决这一争端面临几个严峻挑战:
信任基石严重受损。核心问题在于,荷兰总部发出质量警告的理由并非基于技术考量,而是声称“不再控制中国的生产流程”。这表明争端已超越了单纯的质量担忧,进入了“为否定而否定”的信任僵局。
客户行为凸显信任危机。根据《财新》报道,由于无法从官方获得有效信息,一些国内客户已派人前往安世东莞封测工厂“蹲守”,通过观察员工上下班、车辆进出等情况判断工厂运行状态。这种非常规的监控手段,清晰反映出客户端的焦虑情绪和对官方信息渠道的不信任。
修复成本高昂且复杂。争端已从最初的法律和公司治理层面,扩散至供应链安全、客户关系、市场信心等多个维度。这意味着,即使未来在控制权问题上出现转机,要修复此次质量警告对品牌和客户关系造成的损害,也需要付出巨大的额外成本。
荷兰安世半导体发出的质量警告,是一个导致局势急剧恶化的关键举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