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种业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的源头,海水种苗又被称作海洋渔业的“芯片”。近年来,阳西县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着力写好“海的文章”,不断做优做强海水种苗产业,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新活力。日前,沙扒镇海水种苗企业通过创新繁育技术,实现了银鼓鱼孵化的产量翻倍。

在沙扒镇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鱼苗繁育场,工作人员在银鼓鱼的温室孵化繁育池里忙碌着。他们有的负责给鱼喂食,有的在调试银鼓鱼亲鱼的繁育水温。据该合作社负责人林李泉介绍,为了提升银鼓鱼苗的产量和质量,他们摒弃了药物催产的传统模式,转而聚焦亲鱼营养调控与养殖环境精准管理,有效提升了亲鱼体质与鱼卵受精率,使银鼓鱼产卵周期从原来的2个月延长至5-6个月,实现了稳定产卵,为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在产出的鱼卵质量特别好,成活率也大幅提高,足足翻了3倍。”林李泉介绍说,技术革新带来了显著的产量突破,经济效益也能让养殖户切实受益。
作为银鼓鱼孵化新技术的受益者之一,沙扒镇养殖户廖余今年从合作社购买了0.8公斤银鼓鱼幼苗,这些幼苗的成活率达九成以上,远超预期收益。
据了解,沙扒镇海水种苗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2024年该镇海水种苗产值超6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约1000户。近年来,阳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牵线搭桥,通过引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养殖合作社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实验室等形式,为海水种苗产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技术保障,实现了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并形成了“亲鱼—鱼卵—鱼苗—成品鱼”的循环生产链。
南方+记者 赫鹏翀
通讯员 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