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2025年三季报披露收官,A股半导体公司的研发投入情况成为观察产业创新动能的重要窗口。

据集微网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A股228家半导体上市公司合计研发投入达680.22亿元,整体研发费用率为10.45%。这一数据表明,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国内半导体企业正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头部公司引领作用显著,展现出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坚定决心。
头部企业重金投入,夯实技术壁垒
从研发投入的绝对金额来看,产业龙头企业展现出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北方华创以32.85亿元的研发投入位居榜首,彰显了其在半导体前道设备领域多品类布局下,对持续技术迭代的重视。海光信息以25.86亿元的研发投入紧随其后,为其新一代通用处理器芯片设计及关键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豪威集团(21.05亿元)、中微公司(17.94亿元)、闻泰科技(15.98亿元)、长电科技(15.36亿元)、芯联集成(14.89亿元)、通富微电(11.23亿元)、晶晨股份(11.18亿元)、晶合集成(10.79亿元)、翱捷科技(10.05亿元)等企业在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先进封装等关键环节也保持了超10亿元的高强度投入,共同构筑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
研发投入在5亿元以上的公司还包括纳思达、芯原股份、四维图新、紫光国微、复旦微电、兆易创新、华润微、寒武纪、汇顶科技、睿创微纳、圣邦股份、士兰微、华天科技、格科微、长川科技、江波龙、盛美上海、杰华特、晶盛机电、卓胜微、燕东微、三安光电、纳芯微、华大九天、屹唐股份、恒玄科技、澜起科技、北京君正、精测电子、星宸科技等30家企业,覆盖从设备、材料到设计、制造、封测的全产业链环节,展现出全面技术布局的集体态势。
高增长阵营凸显,成长型企业积极突围
从研发投入增速来看,部分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燕东微以161.85%的同比增速领跑,其在特色工艺芯片领域的技术攻坚带动了研发投入的大幅增长。
中微公司(96.30%)、联特科技(86.47%)、峰岹科技(68.30%)、京仪装备(61.60%)、雅克科技(59.02%)、*ST 诚昌(54.80%)、南芯科技(53.34%)、源杰科技(51.97%)、斯达半导(51.13%)、华峰测控(50.73%)等企业的研发增速也超过50%,形成高增长的“先锋梯队”。
研发投入增幅在30%–50%之间的公司达22家,包括北方华创、华海清科、珂玛科技、力芯微、锴威特、日联科技、华海诚科、海光信息、甬矽电子、睿创微纳、艾森股份、鼎阳科技、东田微、杰华特、德邦科技、智立方、安集科技、顺络电子、晶华微、思特威、中科飞测、中巨芯等,这些企业多集中于材料、设备等关键上游环节,展现出国产企业在产业链核心领域的战略性布局与突破决心。
研发强度高企,细分领域“小巨人”专注技术突围
除了绝对金额,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营业总收入)是衡量企业创新力度的另一重要指标。在此方面,多家中小型科创企业表现突出。
龙芯中科以91.83%的研发费用率居首,体现其坚持CPU核心技术自主发展的决心。国芯科技(89.03%)、安路科技(69.45%)、华大九天(69.20%)、概伦电子(62.04%)、裕太微(58.83%)、晶华微(53.72%)、广立微(53.68%)、燕东微(52.25%)等企业在FPGA、EDA、嵌入式CPU等高技术壁垒领域也保持极高研发强度。
研发费用率在30%-50%区间的企业有22家,包括景嘉微、云从科技、赛微电子、芯原股份、盛科通信、联芸科技、中科飞测、四维图新、帝奥微、杰华特、翱捷科技、钜泉科技、联动科技、国科微、臻镭科技、芯海科技、复旦微电、云天励飞、*ST铖昌、锴威特、安凯微、博通集成等,这些企业多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为长期发展积蓄能量。
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格局形成
纵观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从设备、材料等上游环节,到芯片设计、制造等中游领域,再到封装测试等下游环节,各领域企业都展现出积极的创新态势。
例如在设备领域,除北方华创、中微公司外,盛美上海、拓荆科技等也持续投入;芯片设计方面的豪威集团、兆易创新、圣邦股份等公司稳步推进产品迭代;材料环节的晶瑞电材、上海新阳等以及EDA企业如华大九天、概伦电子等也在关键技术上进行突破。这种全链条的协同创新,正不断夯实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加剧,持续的研发投入将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从这份研发投入榜单可以看出,中国半导体企业正通过不同路径加强技术创新,为产业长期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下一篇:集体涨停!刚刚,三大利好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