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强种业“芯片” 端稳中国“饭碗”
——三明市全力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7月21日,在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高标准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收割机正穿梭在稻田中,收获成熟的杂交水稻种子。(建宁记者站 陈震 摄)
盛夏七月,三明大地稻浪翻金,杂交水稻制种田里的早稻迎来了丰收季,农户们抢抓农时收割、晾晒稻种,一派忙碌景象。
作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优势区,三明市已连续7年稳居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2024年,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7.5万亩、产量7.8万吨,生产的水稻种子95%销往南方各稻区和越南、泰国、菲律宾、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锚定科技创新方向,以“中国稻种基地”建设为支点,全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让一粒粒种子在三明的沃土上,种出了沉甸甸的“芯”希望。
政策引领
铺就发展“阳光道”
7月20日,走进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的高标准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收割机在稻田中穿梭作业,一袋袋收割好的稻谷正等待装车转运。
“你看这稻穗,颗粒多饱满!我今年早制面积有20多亩,收成应该还不错。”有30多年制种经验的枫元村村民郑春华蹲在田埂上,指尖划过饱满的稻粒,眼里满是期待。
在建宁,像郑春华这样的制种户有很多,制种产业已成为家家户户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建宁是我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全国每10粒杂交稻种就有1粒来自这里。“北张掖,南建宁”的美誉,早已随着稻种的流通传遍大江南北。
一粒种子能长成富民产业,既靠市场的沃土,更离不开政策的阳光。
近年来,三明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精心构建起“1+X”政策体系,《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发展规划》《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五年行动实施方案》《三明市现代种业产业链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为种子行业绘制了一幅科学的“发展蓝图”。
同时,三明市将现代种业产业链作为全市特色产业链,由市领导任总链长和一级链长,建立种业振兴行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将种业振兴蓝图细化为各部门协同的“任务书”,全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堵点,系统推进“中国稻种基地”建设。
强化资金保障,助推种业发展。三明在支持种业原始创新、新品种选育、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种业链主企业、企业品牌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种业产业链的信贷支持,激活种业发展新动能。
法治护航,更让产业行稳致远。去年1月1日,《三明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专门规范稻种基地管理的地方性法规,首次以法律形式清晰界定了种子企业、制种经纪人和农户三方的权责边界,为制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沐浴在好政策的春风里,三明种业版图持续扩张。目前,全市拥有建宁、泰宁、宁化、尤溪4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将乐、沙县、明溪3县制种面积达到国家级制种大县2万亩标准,万亩以上制种乡(镇)8个、千亩制种村94个,带动3.6万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小小种子在三明这片热土上,正不断迸发着蓬勃活力。
龙头舞动
壮大产业“强引擎”
时下,走进中粮·建宁粮食产业融合示范园,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中心正在繁忙运转。伴随着预清、烘干、环流熏蒸等工序的完成,一粒粒饱满、色泽圆润的稻种通过传送带不断被精选出来,等待装包运往各地销售。
“我们的12条生产线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可以保证每天100吨至120吨的生产加工发货。”先正达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龙头助力,做强种业“芯片”。先正达集团是全球跨国种业巨头,2022年,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中心正式落户建宁。该中心采用全球领先的种子烘干、熏蒸、智能化立体仓储等设备工艺流程,保障水稻种子从田间到工厂的无缝衔接,可实现年水稻种子加工能力1000万公斤,年种子仓储能力300万公斤,助推建宁县杂交水稻种子质量和精加工仓储能力双提升。
今年6月,三明种业再传佳音。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获颁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有效区域为全国的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A证),这是继科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我市又一家具备全国范围选育、生产、经营全链条资质的种业企业。
作为三明市投资集团所属的国有种业企业,六三种业的成长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扶持:300万元培优项目资金、2000万元支持宁化加工仓储中心建设、1630万元用于企业本部及建宁中心建设、每年350万元助力品种试验联合体项目……
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持续润泽六三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今,六三种业销售网络已覆盖15个省份,2024年营业收入超1.4亿元。
头部种业助“小种子”乘风出海。位于泰宁县大洋坪工业园区的科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创新型种业企业。自2016年以来,科荟种业在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建立试验站,共出口杂交水稻种子1411.81万公斤,累计出口金额达4.064亿元。
2024年,科荟种业出口到越南的杂交水稻种子占全国出口到越南总量的60%以上,占福建省杂交水稻种子出口总量的90%以上。
一手做好龙头企业引进,一手抓好本土企业“培优”。在三明,这样的“双向发力”已成为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的常态。
通过实施企业培优、联合育种、品种奖补等扶持措施,我市已成功招引先正达集团等行业龙头落户,隆平高科等130多家企业在三明建立37万亩种子生产基地,390多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审定。同时,我市不断加大本土种业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国家级、省级育繁推一体化本土企业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
从育种到加工,从仓储到销售,一条完整的种业产业链在龙头引领下不断延伸,强筋壮骨,让“三明芯”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科创赋能
抢占发展“制高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科技创新则是控制这枚“芯片”的核心密码,更引领着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录入种子生长周期数据,系统秒出管理建议,比老经验更精准!”今年5月,在建宁县客坊乡中畲村的农田边,“粮生宝”APP推广员林元鑫蹲在田埂上,手指轻点手机屏幕,耐心地手把手教村里的制种经纪人注册和使用APP。这一幕正是当地推动种业数字化的生动写照。
依托搭建的种子产业互联网平台,建宁县已构建起涵盖种子生产订单、生产过程、农机社会化等七大服务系统,打造了“建宁有种”大数据服务平台与“粮生宝”手机APP,对种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进行了数字化重塑,有力推动种子产业加速向智能、高效、协同的现代模式转型。
初夏时节,走进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两台高速插秧机正在田间往返穿梭,所过之处,一排排嫩绿的秧苗被精准地插入泥土中。不多时,原本空旷的水田就披上了绿装。
“两台插秧机同时作业,预计三天就能完成240亩的全部插秧任务。”泰宁县夏长家庭农场负责人戴夏长站在田埂上介绍。
机械赋能绘就“粮”辰美景。在三明,像大源村这样的机械耕作场景比比皆是。通过积极推广制种全程机械化生产,全市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率已达83%以上。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推介发布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推介发布了143项主推技术,其中农业机械装备类14项,我市“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主推技术,实现了首次入围全国主推技术的新突破。
全程机械化正让我市种业生产变得更加科学、高效,一幅产业兴旺、特色鲜明、景美人和的现代种业发展图景正徐徐铺开。
“院士专家们来了!”去年7月,建宁县溪源乡楚溪片烟后高效制种基地响起阵阵欢呼声。“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期间,两院院士带领的专家团队走进建宁田间,与农户、企业负责人围坐畅谈,为三明种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明确重点,共谋稻种基地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广泛招才引智,深化产才融合。近年来,三明市出台《三明市柔性引才实施办法(试行)》《三明市建设现代种业人才基地实施方案》等政策,建立健全种业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管理机制,建成谢华安等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培养本土技术人才640余人。
此外,三明市对新获评的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和A证种子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并将A证企业主要负责人认定为市级高层次D类人才。这些硬核举措让广大种业人才在投身科研创新时信心更足、干劲倍增。
科研人员多年的深耕细作,迎来硕果累累。目前,我市已有390多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优质稻明轮臻占等3个品种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明1优臻占等12个品种获省优质稻米质鉴评金奖。
播撒、耕种、收获、归仓……一粒粒良种在三明广袤的田野上轮回繁衍,生生不息。三明正以前瞻性的布局和扎实的举措,积极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种业振兴的三明篇章。(全媒体记者 金鹏 建宁记者站 曾程 通讯员 李齐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