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终于落下——印度成了唯一一个没在最后期限前低头的主要经济体。莫迪政府摆出一副“爱征就征”的态度,甚至提前做好了承受25%关税的准备。这很反常,毕竟欧盟、日本、韩国这些“美国传统盟友”早就签了协议,该买天然气的买天然气,该开放农业市场的开放农业市场。可印度偏偏不干,哪怕特朗普亲自放狠话,莫迪还是不肯松口。
问题出在哪儿?答案很简单:印度可以接受关税,但绝不能全面开放农业市场。这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生存问题。
特朗普想要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大豆、乳制品和家禽。但莫迪政府在这件事上寸步不让,原因很直接——印度农业养活着全国42%的人口,涉及4亿多农民的生计。这些人不仅是经济基础,更是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的核心票仓。
特朗普(资料图)
莫迪曾试图推动农业改革,允许企业直接向农民采购农产品,结果引发全国性抗议。数百万农民开着拖拉机围堵新德里,最终逼得政府撤回法案。那次教训让莫迪明白:动农业,等于政治自杀。
更麻烦的是,美国农产品不是普通的竞争对手。它们背后是高度工业化的农业体系——转基因大豆、机械化养殖的乳制品、大规模生产的家禽。如果这些廉价商品涌入印度市场,本土农民根本扛不住价格战。印度农业不是“会不会受损”的问题,而是“会死多惨”的问题。
印度乳业巨头Amul垄断了国内市场,背后是数百万小型奶农组成的合作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是经济结构,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如果美国乳制品大规模进入,冲击的不仅是市场,还有整个农村社会的组织方式。
所以,特朗普再怎么施压,莫迪也不可能在乳制品上让步。这不是贸易问题,而是信仰和文化的红线。
特朗普的贸易战策略一向简单粗暴:威胁加税→逼对手妥协→签协议→宣布胜利。这套打法在欧盟、日本身上很管用——欧盟答应买美国能源,日本同意增加80亿美元的农产品采购。
但印度不吃这套。
特朗普(资料图)
首先,印度对美国的依赖没那么深。虽然美印贸易额飙升,但印度出口的拳头产品——仿制药、IT服务、纺织品——美国很难找到完全替代的供应商。比如,美国40%的仿制药来自印度,硅谷的科技公司也依赖印度工程师。关税提高,最终买单的可能是美国消费者和企业。
其次,印度有“备胎”。莫迪政府正在加速推进“去美元化”,38%的俄罗斯石油采购已改用非美元结算。如果美国逼得太狠,印度完全可以减少对美依赖,转向金砖国家或其他市场。
最后,特朗普自己也有软肋。美国农业州是他的重要票仓,如果印度彻底翻脸,停止采购美国大豆,特朗普的连任计划也会受影响。
现在的情况是:特朗普加税,印度硬扛,双方都在赌对方先让步。
短期来看,印度会吃点亏。25%的关税可能影响290亿美元的对美出口,尤其是汽车零部件、钢铁等产业。但莫迪政府显然算过账——农业崩盘的代价,比关税高得多。
美国这边也不好受。关税可能导致仿制药涨价、IT外包成本上升,甚至影响军火交易。如果贸易战升级,特朗普可能面临国内企业的反弹。
特朗普(资料图)
印度和美国的这场僵局,本质上是一场不对称的对抗。
特朗普要的是选票和经济利益,他可以妥协,可以交易,可以为了连任调整策略。但莫迪要的是政治生存。农业是印度社会的根基,一旦让步,不仅政府可能倒台,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都会被动摇。
所以,这场博弈没有双赢的可能。印度可以接受25%的关税,可以买更多美国军火,甚至可以象征性地开放一点市场。但全面开放农业?莫迪真的没办法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