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基于临床分析发现,斑块中三级淋巴器官的存在与患者是否出现脑卒中等症状密切相关,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独立风险因素。研究团队阐明了颈动脉斑块中三级淋巴器官的特征、功能和临床意义,为今后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斑块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深圳商报讯】(首席记者 袁静娴)近日,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通过华大自主研发的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和单细胞RNA测序技术,首次鉴定出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三级淋巴器官(PTLOs)的存在,为深入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机制提供了关键资源,并为精准干预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成果发表于《自然-心血管研究》(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往研究已经证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不仅与肌体脂质代谢异常有关,还与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及炎症因子与血管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目前,虽然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参与已被广泛认知,但适应性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斑块稳定性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研究运用单细胞RNA测序与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成功构建了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单细胞空间图谱。通过系统分析,团队首次在人类动脉斑块中鉴定出三级淋巴器官(PTLOs)的存在,其呈现出淋巴细胞显著空间聚集、缺乏典型生发中心的结构、活跃的B细胞免疫应答等特征。
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中的效应B细胞主要通过“异位生发中心反应”形成,同时其B细胞受体出现显著扩增和多样化,表明这些B细胞在局部经历克隆选择,可能生成针对斑块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周围血管脂肪组织被认为是血管的“第四层”,近年来逐渐被认识为心血管免疫调控的重要场所。研究首次发现,斑块中的B细胞与周围血管脂肪组织中的B细胞存在共同线粒体克隆亚群,表明斑块与脂肪组织的免疫细胞可能存在迁移与互动。这些发现为“周围血管脂肪组织-斑块免疫轴”的存在提供了分子证据。
团队基于临床分析发现,斑块中三级淋巴器官的存在与患者是否出现脑卒中等症状密切相关,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独立风险因素。这一现象可能与斑块中三级淋巴器官中效应B细胞分泌的IgG抗体激活巨噬细胞功能相关,为未来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利用单细胞时空组学技术,研究团队阐明了颈动脉斑块中三级淋巴器官的特征、功能和临床意义,为今后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斑块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此外还为研究和治疗与血管斑块相关的临床疾病的策略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