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走在前、挑大梁·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各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蹲点采访,展现山东加快全产业链布局、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典型成效,以及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做大做强品牌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颠覆传统逐级提纯模式,铜的纯度从99.99%(4N)一步跃升至99.99999%(7N)
海特电子以自研设备“炼”出超高纯铜
7月10日,走进东营海特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特电子”)的超高纯铜提纯车间,没有轰鸣,只有设备沉稳的低吟。工人将厚重的4N铜板送入核心装置,门一关,一场追求极致“纯净”的旅程便悄然开启。
这里诞生了一项重大突破:铜的纯度从99.99%(4N)一步跃升至顶尖的99.99999%(7N),损耗率仅万分之二!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效提纯技术,凝结了团队三年心血,彻底颠覆了传统逐级提纯的高耗模式。
“传统提纯像‘爬楼梯’,费时费力成本高,”海特电子董事长魏传兵站在高效运转的设备旁,笃定地说,“我们自研的设备好比造了部‘电梯’,可以一步到位,效率飙升,成本直降15%,在国内是独一份!”
这家成立不到五年的年轻企业,凭借自研设备和对标国际顶尖的追求,在“提纯”基石上,率先在国内构建起完整的超高纯铜加工闭环链条,从板材高纯化、棒材精密加工到锭材完美结晶均实现突破。独特的产品线,奠定了其国内电子材料行业头部地位。如今,海特电子已成为全球集成电路封装键合丝巨头企业铜原料的唯一中国供应商、全球最大ITO靶材生产商铜原料的中国核心供应商,以及国内锂电复合集流体领军企业独家铜原料供应商。
采访中,魏传兵的手机不时响起。“抱歉,又是催单的。”他语气中透着“甜蜜的烦恼”,“新客户四月转用我们的料,首月10多吨,次月就加单,第三月还要加!订单都排到两月后了。”
数据见证着海特电子的飞跃:2021年底成立时年产值仅3万元;2024年产量达300吨,产值6600万元;2025年产能将跃升至1500吨,年产值预计突破1亿元。快速增长,得益于企业清晰的战略:优先携手行业龙头共塑“国产好用”口碑;对标国际顶尖,以独门绝技锻造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联合下游伙伴,用好材料孵化中国新应用,紧系产业链纽带。
在海特电子研发实验室,研究员孔凡晶正全神贯注取样、制样。“每一步都要力求精准。”她说,公司产品必须经权威第三方检测合格后才能交付。
海特电子副总经理刘萌介绍,企业产品关键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键合丝、半导体芯片、平面显示、太阳能电池、锂电复合铜箔等高端领域,并成为超导、医疗、航空航天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客户从零拓展到目前的50余家,多为行业龙头。其中核心产品集成电路封装键合丝已占国内市场份额超30%,部分产品远销德国、日本等国家。
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突破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入选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承担“山东省揭榜挂帅项目”……这背后,是海特电子5项专利及专有技术沉淀的深厚实力。
在企业展厅,一片泛着玫瑰金光泽、仅2微米厚的铜箔引人注目。“这是未来固态电池提升安全性的关键‘盔甲’之一。”魏传兵向记者比划着说,目前,海特电子不仅自建研发室,更携手中南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组建研发团队,以至纯“铜心”,持续熔铸中国“智”造品牌。
(大众新闻记者 杨珂 李广寅 通讯员 薛文文)
■记者手记
创新生态滋养企业快速发展
东营海特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炼”出超高纯铜绝非偶然。其“一步到位”的7N提纯技术颠覆传统模式,背后是东营市精准的产业政策土壤:政府通过“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行动计划,以设备投资奖补、技改贷款贴息等政策杠杆,撬动企业研发投入;更以“链长制”聚焦新材料等十大产业,推动关键环节协同攻关。
今年上半年,东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达55.89%,政策从“补贴实训”到“揭榜挂帅”,形成“培育-攻关-应用”全链条支持。
城市创新生态带来的“雨露阳光”,滋养企业快速发展。东营海特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正是东营加速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嫁接高端研发资源的缩影。其与行业龙头协同孵化国产应用的模式,恰印证了创新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产业链的协同共振。
当企业以至纯“铜心”锻造独门绝技,城市以良好生态涵养发展活力,“东营制造”的含金量,正熔铸于这般彼此成就的共生之中。
(大众新闻记者 杨珂 李广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