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乌克兰战场上弥漫着一种看不见的“电磁迷雾”,让人感受到高科技对战争带来的剧烈改变。一次发射中,一枚“海马斯”火箭悄然升空,携带高超音速的GMLRS弹头直扑俄军核电站外围的防护设施。就在弹头接近目标时,俄方“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突然全功率开启,强烈干扰了GPS信号,但火箭仍然没有被轻易偏离轨道。
在GPS信号被压制后,弹头依靠惯性制导在最后一刻微调姿态,最终精准命中了那座价值数亿美元的外部防空雷达站。由此可见,“海马斯”导引与制导体系的综合性能不容小觑:既能对敌方预警机和无人机构成威胁,又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保持相当精确的打击能力。
外界对“海马斯”制导系统的具体实现有很多猜测,部分观点认为其采用了类似“全息”或多来源融合的导航技术,使其在遭遇干扰时仍能维持定位。文中提到的一些核心模块与抗干扰技术,确实增强了该武器在杂波与电子压制环境中的生存力。不过,要完全瘫痪弹道武器的制导,往往需要远超常规的干扰功率,这也让纯靠单一电子战手段取胜变得困难。
在实战中,双方都在不断调整战术。俄军发现传统电子战效果有限,甚至被乌军利用“克拉苏哈”开机时泄露的射频信号定位阵地,再配合无人机实施打击——例如顿涅茨克附近一套“波列?21”系统在被定位后遭到破坏,导致系统瘫痪。这种通过电磁信号反向利用并配合实体打击的做法,让俄军不得不谨慎使用长时间开机的电子设备,也给“海马斯”提供了突击窗口。
同时,美方也在对防空与拦截系统进行升级,加入更多抗干扰套件和新的导航兼容方案,力求在复杂频谱环境下提高防护能力。新一代系统在软件与硬件上强调频率跳变、融合多星座导航(如GPS、北斗、伽利略)与短时自主导航能力,以应对单一导航信号被封锁的情况。这也为将中国北斗等替代导航信号融入战术平台留下了接口与可能性。
乌军则把“海马斯”与“星链”低轨中继、土耳其TB?2无人机等平台结合,打造去中心化的侦察—打击链条。他们通过捕捉俄方雷达开机的信号,快速转化为对其发射车辆的饱和攻击,曾导致多辆S?300V发射车遭毁。由此可见,现代战争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流与网络化作战:探测、定位、通信与打击之间的连通性,往往决定着武器系统的生存与效果。
另外,战场上的电磁博弈正从传统“人对人”“人对机”的模式,逐步走向“机对机”的算法时代。前线操作员透露,无人机终端普遍预装了多套抗干扰算法,能根据实时频谱自动选择跳频策略,从而提高传输与指挥的可靠性。软件定义的防护手段,使得某些火箭弹在战场后期仍能保持较高命中率;当民用导航被封锁时,通过低轨卫星星座进行加密中继,成为一种重要的补充路径。
总体来看,现代武器系统的网络化、数据链与电子战能力彼此交织,使得单一技术已难以决定战局。解放军在台海演练中所展示的全域侦察、反辐射打击与新型通信手段,正是在检验和完善这样一个综合作战体系。在一个具备全天候侦察与快速反制能力的体系面前,单靠“神器”式武器的突袭空间会被大大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