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李博)“鱼脸识别”?对,您没听错。记者从今日举行的北京市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新闻发布会获悉,北京在重要水体布设了鱼类在线监测一体化系统,融合5G传输及人工智能技术,可实时捕捉水下鱼类种群状况,实现种类、数量等信息的智能采集,为水生态保护装上“智慧眼睛”。
据介绍,鱼类是河湖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主要组成部分,是美丽河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众“亲水、乐水、戏水”重要媒介。然而,如何对鱼类进行水下无损连续监测成为一个难题。
“原来鱼类监测主要是靠人工网捕定期监测,这种方法受场地、时间限制,而且效率低。”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夏天翔说,为破解这个难题,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下,市环科院研发了鱼类在线监测一体化系统,“从而实现了对特定水域的‘鱼口普查’,我们亲切地叫它‘鱼脸识别’系统。”
该系统融合了5G传输及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水下全视角高清摄像头、实时传输图像平台、鱼类智能识别模型等,通过模拟、现实场景预训练及深度学习方法,水下运动物体追踪及目标物解析算法,水草自清洁技术等,解决了水下弱光、逆光、水域浑浊、游动对象捕捉难、水草遮挡等多种困难,实现了鱼类在线连续观测和识别。
“通过这个系统,可对特定水域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不仅能掌握鱼类数量,还能及时分辨种类。这些监测结果,可以表征北京水环境质量与水体生物多样性水平。可以说,‘鱼脸识别系统’就是水生态的‘听诊器’。”夏天翔介绍。
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在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及大清河水系应用。北京市环科院还不断对系统进行完善,目前已迭代至2.0代,水生态智慧化监测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后续计划将该系统与鱼类微生境结合,实现鱼类监测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并继续深入挖掘数据,更好为北京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河湖建设提供支撑。
此外,在大气领域,北京市环科院自主研发了多方位降尘采样器,它将东南西北4个风向和静风条件下产生的降尘量,分别采集到5个集尘缸,可量化不同方位颗粒物污染源对监测点降尘量的贡献,以及降尘传输到监测点的排放强度,为明确重点治理的污染源方位提供技术指导。近年来,多方位降尘采样器已应用于北京市多个区,有效支撑扬尘治理,还推广至河北省衡水市等地区应用。
在土壤领域,北京市环科院研制了适用于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土壤孔隙气体监测技术装备,可精确监测地面以下50米土壤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还创建了耦合污染物多相分配的跨介质传输过程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在国内率先构建了精细化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显著提高了风险预测精度,减少了30%左右不必要的修复工程量,相关企业实现降本增效。该技术还在全国多个大型复杂污染场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