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的雨,比往年同期偏多。在昌平沙河闸边,水域荷叶连成一片,不久前这里已经完成沙河闸主体结构的改造更新,而在闸口上游,昌平一个已投入使用、两个即将投用的蓄滞洪区也悄然承担起分流重任,昌平五座防汛物资库也已经历几轮“点兵”。此外,畅通一千余公里雨水管线,疏通4.8万处雨水口,在多雨的夏天共同建立起了上蓄、中疏、下排的紧密网络。
防汛“点兵”守牢安全物资
位于沙河闸附近的防汛物资库,是昌平区五座物资库中较大的一座。冲锋舟、动力组、应急灯、发电机……千余平方米的仓库里分门别类码放着40余种防汛物资。每年汛期前,昌平区水务局防汛物资库管理员苗蕾都要对沙河物资库以及其余四座物资库进行再核对、再清点,为汛期调用做足准备。
“动力组、排水泵是最常用的,抽水排水都靠它们。其次就是编织袋、小推车,运送砂石料、清除杂物离不开。还有冲锋舟,虽然除非特大降雨出现险情,一般情况下用不上,但每年汛期前我们也得把这些舟船试一遍,以备不时之需。”苗蕾介绍道。
防洪子堤、井围板是仓库中新增的“高规格”装备——前者可快速拼装、加高堤坝,后者专门用于抢护堤坝管涌险情。“这些新装备汛期前更要重点排查,”苗蕾语气郑重,“一旦动用它们,就意味着事态严峻,容不得半点马虎。”
近些年,苗蕾和同事每年至少对全区五座物资库进行三次全面清点,而汛前这次最为细致紧张。“就像点兵上阵,每个环节都必须查验到位。虽然不出险情、用不上这些物资是最好的结果,但我们必须做到‘需要时有、用时能用’。”
除了防汛物资的准备,新京报记者从昌平区水务局了解到,汛期前昌平区也组织相关产权单位对60处积水风险点、24座雨水泵站、33座下凹式桥涵开展全面排查,注意落实雨中巡查责任人、交通疏导及管控责任人、积水抽排责任人。同时,针对路网管道,清理雨水管线1095公里,清理雨水口(箅子)4.8万处、检查井2.2万座,清掏污染物3200余方,助力保障汛期安全。
重要闸口迎来硬核升级
沙河水库的荷花正值盛季。今夏的北京雨水丰沛,到了8月下旬,沙河水畔仍有接天莲叶。“水库”是人们对于沙河水域的通俗称呼,昌平区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中心负责人刘晓林告诉新京报记者,实际上,昌平大部分河流水源汇集于此,由这里进入下游温榆河、北运河。有了闸口,沙河此处才形成广阔水面,而“沙河闸”则是这片水域更准确的水务名称。
“水出了沙河闸之后,就会进入温榆河,这里是防洪的重要节点,昌平区发布的洪水预警信息就是根据沙河闸的流量来确定的,是个指向标。”刘晓林说,沙河闸不仅承担着昌平区汛期上下游水量调节的关键职责,更是流域上游的“总开关”,其调度能力直接关系到下游地区尤其是城市副中心的汛期安全,地位至关重要,所以每年汛期,这是昌平最受关注的闸口。
2023年汛期之后,昌平区启动了上游河道的规划提升工程,同步建成东沙河、南口和白羊城共3个蓄滞洪区,蓄洪总量达到约1600万立方米。当前,昌平区已建成中小型水库9座,总库容约1亿立方米,还正在推动钻子岭、西峰山2座规划水库建设,加快实施沙河闸、响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同时,进一步疏通上游的“毛细血管”,加强了河道的提升改造。今年汛期前,沙河闸已圆满完成主体结构改造等核心工作,工程解决了原闸体存在的混凝土碳化、开裂及钢筋锈蚀等安全隐患,同步完成启闭机、闸门及附属设施的全面更新。
“水利工程有着非同一般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度过汛期靠的是联调联控。”刘晓林说,上游的蓄滞洪区多了,毛细血管通了,下游的排水泄洪才会更加可控、可调。据介绍,本轮汛期中,降雨最大时,昌平启用三个蓄滞洪区,沙河闸最大排水流量为123立方米每秒,排水相对平稳,也达到了拦蓄北运河上游洪水、减轻下游北运河行洪压力的目标。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