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4日电(记者 缪璐)在临港新片区全力打造“东方芯港”的战略蓝图下,如何让高校人才培育与前沿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上海建桥学院以一场跨校产学交流活动,提供了“临港方案”。10月31日,司南半导体超级孵化器主办、上海建桥学院机电学院承办的“智创芯港・司南护航”活动,通过“全景参访-跨校联动-政策赋能” 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将课堂搬进司南半导体超级孵化器的超净实验室与红与蓝微电子公司的芯片样品区,为临港高校学子打造了一堂走在技术前沿的“产业现场课”,也为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构建了一个开放、协同的人才培育新生态。
构筑“移动课堂”,深化临港芯认知
本次活动精心设计了一条贯穿产业链的参观学习路线。参与活动的师生首站抵达滴水云厅规划展示中心,系统了解了临港的宏观产业布局与集成电路集群的战略前景,从顶层设计上坚定了学子扎根临港的信心。随后,队伍深入司南半导体超级孵化器,在产业孵化总监许晓昕的带领下,实地探访了超净实验区、硬件仿真加速机房等核心区域,使学生对科研项目从概念验证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有了直观且系统的掌握。最后,参访红与蓝微电子有限公司时,公共事务部专员蒋倩通过展示厅与功率器件样品区的生动讲解,清晰呈现了从芯片设计、封测到量产的完整产业链。
这一系列“移动课堂”,为临港高校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搭建了极具价值的 “课外学习空间” ,极大地深化了学生对行业的整体认知。

打破校际壁垒,共筑高校人才联盟
作为活动承办方,上海建桥学院积极联动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电力大学等临港兄弟高校,形成了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活动吸引了各校对集成电路、电子信息领域怀有浓厚兴趣的学子,大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产业前沿动态,交流学习心得与职业规划。这种跨校联动模式,有效打破了校际资源壁垒,整合了区域高校优势,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临港高校间未来在专业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共同助力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拓宽发展路径
为将产业认知转化为清晰的个人发展蓝图,活动特设政策解读与职业规划环节。
零界魔方项目经理徐昊阳详细介绍了“临港科创城”、“超级个体288”等针对青年创客的扶持政策,为学生打开了在临港就业创业的多元路径。
紧接着,上海临港新工科产教融合研究院院办主任郑雨带来了“半导体行业就业形势与职业生涯规划”主题分享,他结合国家战略与行业数据,深入剖析了人才需求趋势,鼓励学生夯实专业基础,为融入产业一线做好充分准备。
这些举措,与全链条的产业实景展示相结合,有效帮助学生明确了职业方向,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与创新创业意识。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上海建桥学院将“建设产教融合型大学、服务临港发展”的办学目标转化为切实行动的生动体现。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将更多这样的产业实践常态化、体系化,为临港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持续不断地输送专业基础硬、实践能力强的青年力量,筑牢产业人才基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