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综合实力一直都是多维度的,除了学科、专业、师资这些数据化的衡量标准,还有许多软实力也同样是关键维度。比如竞赛就是实践的重要一环,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搭模型、写代码、解难题,将课本里的公式“落地”成解决方案的过程,这也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体现。福建理工大学近年来正是在在这样的实践育人赛道上表现突出。

在工科核心领域的竞赛中,福建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与学生实践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十九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华南决赛中,城环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2022 级杨亦之、戚耿乐、李昊峰团队,历经创新作品答辩、实操考核、知识竞答三轮严苛角逐,最终斩获本科生综合组特等奖,这一成绩不仅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肯定,更印证了学校在能源动力领域人才培养的扎实功底。

同期,2025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电气学院学子表现抢眼,全国总决赛摘得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福建赛区测评赛更是收获一等奖 3 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从林经瀚团队的电路设计到林承卓团队的系统开发,每一份奖项背后,都是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科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成果。
机械与材料领域的竞赛成果,进一步凸显了福建理工大学的工科硬实力。2025 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 — 铸造工艺设计赛全国总决赛上,材料学院6支本科生团队全部入围,最终拿下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创下学校参赛以来的最佳成绩。

而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材料分析大赛中,面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 133 所高校的1000余名对手,材料学院4支代表队仍能突围,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上,更是斩获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2 项及两项团体奖项,这些成绩串联起学校材料学科从基础研究到实操应用的完整培养链条。

电气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竞赛表现,同样印证了学校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的紧密衔接。第四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电气学院郭昊烨、施至宇团队的《快装式接地线电阻监测及线夹松动预警装置》获全国一等奖,甘成韬团队的锂电池均衡控制策略研究、刘权毅团队的AI工业控制项目分获二等奖,学校还获评“优秀组织奖”,福建赛区复赛更是拿下3项一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上,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学院罗琰佳团队的作品获二等奖,这些成果既贴合工业控制、集成电路等国家重点领域需求,也体现了学校在电气、计算机学科上的应用型培养特色。

从竞赛赛场的突破到学科实力的支撑,福建理工大学的综合实力始终围绕“实践育人”展开。无论是工科领域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赛事成果,还是体育、文化领域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育,本质上都是学校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成效的体现。
这些基于实践的成长,不仅让学生在竞赛中收获荣誉,更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核心竞争力,为未来就业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这正是一所应用型高校综合实力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