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晶振改变频率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内部集成的锁相环(PLL)和数字分频/倍频电路,对基础石英晶体产生的固定频率进行精密的数学运算(分频、倍频、分数分频),最终输出一个用户通过数字接口(如I²C、SPI)编程设定的目标频率。
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原理:
1、基础频率源:
核心仍然是一个高品质的石英晶体振荡器(通常工作在相对较低的固定频率,例如10 MHz、20 MHz、25 MHz、50 MHz等)。这个频率非常稳定且精确(精度通常在±10~±50 ppm),但它是固定的。
2、锁相环:
当PLL锁定后,VCO的输出频率 Fvco 满足:Fvco = N * Fref。这里Fref 就是基础晶振的频率。
3、频率合成(分频与倍频):
PLL的核心作用是利用基础频率Fref合成出一个新的、更高的频率Fvco = N * Fref。N是一个可以通过编程设置的整数(倍频系数)。
输出分频器:
通常,Fvco的频率远高于最终需要的输出频率Fout。
因此,在PLL的输出端(VCO之后)还有一个或多个可编程输出分频器。
这些分频器将 Fvco 除以一个可编程的整数 M,得到最终输出频率:Fout = Fvco / M = (N * Fref) / M。
分数分频:
为了获得更精细的频率步进(远小于 Fref),现代高性能可编程晶振普通采用分数-N PLL技术。
整数分频器 N的基础上,分频比可以在N和N+1之间快速地、以一定比例切换。例如,平均分频比可以是N + F/K(其中 F和K是整数)。
这使得输出频率可以表示为:Fout = (N + F/K) * Fref / M。
F 和K 也是可以通过编程设置的参数。K 通常很大(例如 2²⁴),使得分数部分F/K可以非常小,从而实现极精细的频率分辨率(如0.1 ppm或更小)。
4、编程接口:
5. 输出驱动:
合成并分频后的信号经过输出缓冲/驱动电路,转换为具有标准电平(如LVCMOS、LVDS、HCSL等)和驱动能力的时钟信号输出。
总结关键点:
因此,可编程晶振并不是通过物理方式改变石英晶体本身的振动频率(那是VCXO的原理),而是通过复杂的数字频率合成技术,将固定晶体频率“转换”成用户所需的任意目标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