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建舰一举实现三型舰载机电磁弹射,瞬间改写西太平洋力量平衡。美日韩连夜修改联合声明,台当局急忙“抱大腿”,中方反击却让三国措手不及——这场交锋,暴露了美国怎样的战略焦虑?
央视新闻等多家官媒消息显示,近日,中国官方发布的一段视频引爆国际舆论:福建舰甲板上,歼-35隐身战机、歼-15T舰载机、空警-600预警机接连从电磁弹射器上呼啸升空,顺利完成起降训练。
这一画面不仅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五代隐身舰载机电磁弹射的国家,更意味着美国航母技术领先的神话被打破。
专家指出,福建舰的突破性进展远超外界预期——美军“福特号”航母服役8年仍未能整合F-35C,而中国都已经实现了三型舰载机协同弹射,技术反超已成定局。
而就在福建舰消息公布不到24小时,正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美日韩三国外长紧急调整议程,将原定聚焦朝鲜半岛的会谈主题,强行扭转为所谓的“海洋权益问题”。
环球网消息显示,在最新发布的联合声明中,三国公然宣称“对台湾周边破坏稳定活动表示担忧”,并指责中国在南海的“非法海洋主张”。
尽管未直接点名,但声明中涉台、涉南海的指向性措辞,立刻被台当局抓住机会“贴靠”,声称要“与美日韩合作维护印太和平”。
这种仓促的政治操弄,暴露了美日韩的三重焦虑:
其一,福建舰的实战化进度远超西方预期,美军在西太的军事优势出现结构性松动;
其二,中国通过舰载机弹射测试展示了整合高端战力的效率,而美军“福特号”至今仍受技术故障困扰,形成鲜明对比;
其三,美国试图通过岛链体系压缩中国海洋活动空间的战略,正随着福建舰的远洋能力提升而失效。
美军前军官舒加特分析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能力意味着中国海军可在第一岛链外部署隐身战机,美军太平洋制海权遭遇根本性挑战。而美日韩声明刻意淡化技术差距,转而炒作地缘议题,实则是试图用政治手段弥补军事劣势。
然而,美日韩的联合声明也反映出战略短视。日本和韩国在地区局势紧张之际被推向前线,但美军近年已显露出战略收缩倾向。
日韩若盲目跟随美国对抗中国,反而可能成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一方面,日韩依赖美军安全承诺,不得不配合美国的外交表态;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两国最大贸易伙伴,激化矛盾无异于经济自残。
而面对三国的联合施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直指美日韩“说三道四、干涉内政”,并强调“有关国家应停止纵容‘台独’”,还称南海争议需由地区国家协商解决,要求相关国家停止渲染紧张、挑动对抗。
这一表态延续了中国近年“底线清晰、手段灵活”的外交风格:既在原则问题上毫不退让,又为对话留有余地。可以说是“棋高一着”了。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中方的外交表态背后是实打实的军事支撑。
德国媒体坦言,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反舰弹道导弹等领域已取得不对称优势,福建舰的突破更让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针对性作战”计划濒临破产。
当美国空军部长急忙宣布“加速研发第六代战机”时,中国已用行动证明:技术追赶的窗口期正在关闭。
福建舰的突破将加速西太力量重组。
短期看,美国可能通过强化日韩军事合作、加大军售等方式维持影响力,但其军事优势的衰减已难以逆转。
长期而言,中国有望凭借技术迭代与地缘经济优势,逐步掌握地区规则制定权。例如,在南海资源开发、海上通道安全等议题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模式可能成为新的范本。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战略目标并非简单取代美国霸权,而是构建“多元共治”的海洋秩序。
正如中国军方人士近期所言,“福建舰的意义不在于挑战谁,而在于保障自身发展权益”。这种着眼于和平发展的定位,或许才是打破零和博弈的关键。
与此同时,中国展示出更灵活的战略姿态。在福建舰视频发布同期,美国议员团正在华访问,中方既亮肌肉又留对话空间,暗示区域秩序主导权之争已进入新阶段。
正如港媒所评,中国航母技术的跨越不仅是军事进步,更是“深海战略”的宣言——突破第二岛链后,中国将有能力在更广域的海域展现实力。
事实上,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成果,绝非偶然。
从歼-20隐身战机到055型万吨驱逐舰,中国军工的“井喷式”发展始终围绕“区域拒止”与“远洋投送”双线推进。
而美日韩声明中的色厉内荏,恰恰印证了美国霸权逻辑的失效:当军事威慑失去威力,政治围堵又难撼中国经济韧性,西方主导的旧秩序正加速瓦解。当中国航母走向深蓝,太平洋的故事正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