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最近在安世半导体事件上的表演,堪称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荒诞喜剧。先是气势汹汹地接管这家中国投资的芯片企业,强行解雇中国CEO,仿佛上演了一出"正义凛然"的保护主义大戏;不到几周时间,却灰头土脸地请求与中国磋商,生怕自家汽车业因为芯片断供而停产。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让人不禁怀疑荷兰政客们是不是集体患上了短期记忆丧失症。
安世半导体可不是什么普通企业。这家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的公司,每年在中国生产超过500亿颗芯片,其中大部分是车规级半导体。宝马、大众、斯特兰蒂斯等欧洲汽车巨头的电子系统,都指望着这些比芝麻还小的元器件正常运转。
荷兰政府显然没算明白这笔账:他们接管企业时可能觉得自己在"保护国家安全",却忘了汽车产业才是荷兰乃至欧洲经济的真正命脉。现在可好,中国一纸出口禁令,直接掐住了欧洲汽车业的咽喉。
更讽刺的是,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还在嘴硬。他信誓旦旦地说"绝对没有受到美国压力",坚持称这是"独立决定"。但看看时间线就知道,荷兰政府接管安世半导体的时机,恰好赶上美国加大对华芯片管制力度。这种"巧合"就像阿姆斯特丹的天气预报一样不可信——明明站在暴雨里淋成落汤鸡,还要坚持说"天上没下雨"。
荷兰向中国人眼里扬沙子早有前科。上世纪80年代,荷兰不顾中国反对执意向台湾地区出售潜艇,导致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荷兰企业为此损失惨重。四十年过去了,荷兰政客们的脑袋似乎还停留在风车时代。他们似乎永远学不会一个简单道理:在全球化时代玩零和游戏,最终受伤的总是自己。
现在最着急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高管私下抱怨"库存芯片撑不过下个月",宝马生产线已经开始调整排期。德国电气工程协会预计"几周内就会出现短缺",这相当于给欧洲汽车业下了病危通知书。要知道,安世半导体生产的MOSFET、逻辑芯片等元器件,可不是随便找家代工厂就能替代的。车规级芯片需要经过漫长的认证周期,这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的问题。
卡雷曼斯部长现在忙不迭地想要"磋商解决方案",但国际贸易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不能今天砸了别人的玩具,明天就又要求一起玩耍。中国商务部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完全是基于对等原则的合理反制。荷兰政府当初接管企业时,可没想过要"磋商";现在尝到苦头了,才想起要谈判了?
最让人不齿的是荷兰政府的自我洗白。他们一边强调"没有美国人施压",一边又暗示要"符合美国、荷兰、欧洲以及中国经济的利益"。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表述,活脱脱像是被推上前台的小贩,既想讨好市场管理员,又怕得罪后台老板。其实明眼人都清楚,荷兰这次纯粹是替人火中取栗,最后烫伤的是自己的手。
从半导体产业链角度看,这场闹剧再次证明全球科技产业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安世半导体虽然注册在荷兰,但其生产线、技术工人和市场都在中国。荷兰政府妄想通过行政手段割裂这种深度绑定,无异于想用勺子舀干大西洋的海水。特别是在当前AI芯片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这种违背产业规律的政治操弄,只会加速欧洲在科技竞赛中的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