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哨兵”24小时紧盯白纹伊蚊 |
羊城晚报讯 记者刘颖颖、通讯员柯佳摄影报道:近期,针对基孔肯雅热,广州、佛山等地正全力清理蚊媒孳生地。除了清理积水、人工灭蚊外,在佛山顺德,一批“高科技战士”悄然上岗:27组“电子哨兵”全天候坚守监测点,24小时紧盯传播“元凶”——白纹伊蚊的“翅膀振动”,并将数据实时传回云端系统。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广东用高科技实战围剿基孔肯雅热的真实画面。
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局、省疾控中心、顺德疾控和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的联动下,7月16日,南方医科大学陈晓光教授团队携“秘密武器”进驻顺德乐从,迅速布建覆盖5个社区/村的智能监测网络:3台MS-400自动化监测仪分别部署在葛岸村、腾冲社区和兴乐社区,同时布设50个智能诱卵桶,共同组成27组“电子哨兵”。
MS-400具备自动诱捕、计数和数据实时上传功能。例如,在兴乐社区喜联大厦B座,设备在48小时内捕获48只蚊虫,其中19只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系统还可根据蚊密度变化趋势,自动生成“灭蚊处方”,为基层防控提供精准指导。
过去靠人工诱蚊,数据反馈滞后,消杀工作存在盲区。如今借助实时预警系统,基层可第一时间响应。最新一轮监测数据显示,7月31日降雨后,葛岸村和乐从社区多个监测点的蚊虫密度升高;平步村PB04号诱卵桶单日捕获高达141枚蚊卵。系统随即生成“消杀导航图”:建议对乐从儿童公园北门、乐从医院后门持续维持一定程度消杀;兴乐社区湖畔湾豪庭、岑松江夫人小学周边的蚊虫活动频率也提示需加强处理。果然,疾控人员在提示区域的绿植丛中发现了多个孳生水源点。
截至8月1日,这群“电子哨兵”已在顺德连续运行17天。陈晓光介绍,仪器可以准确反映监测地点媒介蚊虫的种群密度。
目前,这套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和省疾控局试点推广的“技侦系统”,已在佛山多地投入使用,广州白云区永平社区已经布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