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报道称,英伟达正放弃其 中国特供版H20芯片的生产计划。与此同时,英伟达高层已确定为中国市场重新定制一款 AI芯片B30A,性能约为美版B300的50%。暂停H20生产后,英伟达股价一度下跌约1.9%,而 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国产企业股价纷纷大涨。
01
H20芯片一波三折
停产是必然结果
作为美国出口管制下的产物,H20芯片从诞生之初就带有强烈的妥协色彩。英伟达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了这款“合规”的AI芯片,以规避美国的出口限制。
今年4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向中国销售H20芯片。在5月的业绩说明会上,英伟达高管预估,禁售将导致英伟达两季度累计损失135亿美元收入,并可能错失高达500亿美元的中国算力市场。
7月15日,英伟达宣布对华特供版H20算力芯片恢复供应,并将面向中国市场推出完全兼容的GPU产品。然而,随后该芯片面临安全性质疑,国家网信办就H20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约谈英伟达。尽管英伟达声称其芯片“不存在后门、终止开关或监控软件”,但国内市场的安全担忧并未消除,客户信任与采购意愿明显下降。
事实上,H20重启销售仍面临多重挑战,停产似乎在意料之中。其一,作为降配版芯片,H20性能已落后于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安全质疑进一步加速了其市场淘汰进程。
其二,中国企业正逐步转向国产解决方案,持续挤压英伟达市场份额。IDC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在中国数据中心加速卡市场中,国产算力占比从14%猛增至34.6%。预计到2027年,国产AI芯片比例将达55%。
其三,美国要求英伟达上缴15%在华销售额作为“保护费”,迫使英伟达考虑将H20售价上调18%以维持毛利率,这进一步削弱了其价格竞争力。同时,持续数月的禁售窗口期让中国客户适应了国产替代,即便恢复供应也难以挽回流失的订单。
02
B30A紧急救场
仍可能沦为牺牲品
可以说,当下的英伟达正身处四重压力之中:中国本土厂商的竞争压力、产品安全性的信任危机、美国政府的额外营收分成压力,以及中国客户订单流失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其新推出的特供版芯片B30A,被视为英伟达挽回中国市场的关键举措。
据悉,B30A基于英伟达最新的Blackwell架构打造,采用单芯片设计。其预计性能将优于目前的H20芯片,但仅为旗舰产品双芯片B300的50%。同时,该芯片配备了高带宽内存和NVLink技术,以保障处理器间优异的数据传输效率。 英伟达预计最快于今年9月向中国客户提供测试样品。
然而,B30A能否成功帮助英伟达稳固中国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其设计需精准符合美国的出口管制规定;另一方面,中国监管机构对英伟达芯片安全性的审查,以及本土AI芯片厂商的崛起,都为其市场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因此,尽管B30A展现了英伟达在平衡技术创新与地缘政治约束上的努力,但它能否真正成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救命稻草”,仍需持续观察。
03
国产芯片崛起
初步摆脱对美依赖
近年来,AI技术的迅猛发展,引爆了AI芯片的需求,英伟达也成为AI发展绕不开的名字,其市值短短三年涨了十倍多。然而,美国政府通过芯片出口政策试图遏制中国AI产业的进步。在英伟达和AMD因美国政策而陷入两难境地的同时,中国本土厂商正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多位芯片行业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国内几家主流GPU企业的产能“已被全部预订”。
在举国体制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在从架构设计到封装测试全链条推动国产化进程。目前, 华为、寒武纪等企业提供的产品性能已能够与英伟达H20相媲美,甚至实现超越,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据伯恩斯坦分析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395亿美元。其中,英伟预计占据54%,华为占28%,其余份额则由AMD、寒武纪、海光、阿里平头哥等企业共同占据。除英伟达和AMD外,其他品牌均来自中国国内,国产化率预计超过40%,中国已初步摆脱对美国芯片的依赖。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市场正从GPU主导转向 “GPU+ASIC”并行发展,国内ASIC架构芯片在特定场景更具竞争力,将推动行业多元化竞争。与此同时,国产芯片生态体系日趋完善,DeepSeek于8月22日推出了V3.1大模型,特别强调其采用的 UE8M0FP8技术“为下一代国产芯片量身定制”,这一进展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对国产替代的热情。
中国市场的大门依然敞开,但英伟达必须在中美技术的钢丝上找到新的平衡点。在国内厂商崛起的背景下,留给英伟达的时间还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