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飞月 北京报道
寒武纪股价又创新高了!8月27日,该公司股价一度涨超9%,最高达到1464.98元/股,市值超6000亿元。但相较于以往,寒武纪这次达到的高度有着不同的意义,因为该公司的股价首次超过了贵州茅台,在A股“股王”的位置短暂待了几分钟,被网友戏称“‘寒王’上位”。不过下午大盘出现回调,截至收盘,寒武纪股价回落至1372.1元/股,涨幅为3.24%,市值为5740亿元。
当日股价的强势上涨,除受大盘整体走势及AI概念热度带动外,最直接的驱动因素是寒武纪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营收同比暴涨逾4300%,并实现超10亿元的盈利。考虑到寒武纪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此番扭亏更显不易。然而也应看到,前方有英伟达这样的巨头树立技术与生态壁垒,周围还有众多国内芯片企业崛起,寒武纪虽迎来高光时刻,仍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证明自己的长期价值。
短暂的“股王”
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纪当日的股价一度超过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价最高的股票,虽然这种情况只维持了几分钟的时间,寒武纪的“股王”宝座很快重新回到贵州茅台的手里。
以市值来计算,寒武纪与贵州茅台还有很大差距,截至当日收盘,寒武纪的市值为5740亿元,贵州茅台的市值为1.82万亿元,相当于3个寒武纪。
自2023年大模型成为技术风口、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以来,寒武纪在二级市场就像坐了火箭,2023年其股价涨幅为147.36%,2024年的涨幅为387.55%,今年截至目前的涨幅达到108.53%。而如果与2020年刚上市时的发行价比,寒武纪的股价已经是当时的20倍。
除了AI这个技术风口,由于美国芯片禁令持续收紧,英伟达等外国芯片公司对华出口芯片不断受到限制,国产芯片替代浪潮加速,寒武纪作为国产芯片的代表之一,自然受益于此。
二级市场的“狂飙”,让寒武纪的股东们赚得盆满钵满,尤其是创始人陈天石,如今的身价已超1600亿元。陈天石为寒武纪第一大股东,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持有寒武纪股票约1.2亿股,以8月27日收盘价计算,这些股票的价值超过1640亿元。
除了创始人,在寒武纪前十名无限售条件股东中,还有一个很显眼的名字——章建平,国内赫赫有名的“超级牛散”,他也是寒武纪前十名无限售条件股东中除陈天石外的唯一一名自然人。据寒武纪2025年半年报,章建平持有该公司股票约608.6万股,以8月27日收盘价计算,这些股票的价值达到83.5亿元。
寒武纪这样的涨势还能持续多久,没人能准确预估,不过日前外资龙头投行高盛曾宣布,将寒武纪的目标价上调50%至1835元,如果达到目标价,寒武纪市值将接近7700亿元。
8月27日股价飙升,不只是AI概念驱动的,今年以来,寒武纪业绩大幅转好也是刺激其二级市场表现向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8月26日晚间公布的财报,今年上半年,寒武纪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38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9.13亿元,均实现了扭亏为盈。
飙升的业绩
这是寒武纪首次实现半年报盈利,去年上半年,该公司亏损5.3亿元;这也是寒武纪第三次实现季度盈利,2024年四季度,寒武纪首次实现季度盈利,归母净利润为2.72亿元,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归母净利润为3.55亿元,经计算可得出,寒武纪今年二季度的归母净利润达到6.8亿元。
半年营收大涨超4300%,放在哪家公司身上都令人咋舌,更何况是亏损多年的寒武纪。寒武纪只在财报中表示,该公司上半年营收暴涨,主要因为其持续拓展市场,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均同比扭亏为盈,则是因为营业收入大幅增长所致。
那么,到底是谁在买寒武纪的产品呢?《华夏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寒武纪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未给出回复。
本报记者查询寒武纪近几年财报发现,该公司曾于2021年和2022年披露过第一大客户,分别为江苏昆山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南京市科技创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寒武纪与这两家公司均签署了智能计算中心项目,其余年份则并未披露客户信息。
今年3月,曾有消息称,字节跳动向寒武纪下单4万颗580芯片,单价2.5万元,总价值合计10亿元,但字节跳动很快就否认了这个消息。不久前,寒武纪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称,目前该公司产品广泛服务于大模型算法公司、服务器厂商、人工智能应用公司,可辐射云计算、能源、教育、金融、电信、医疗、互联网等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智参智库特聘专家袁博就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寒武纪近期业绩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外部市场环境和自身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一方面,海外持续的芯片禁令加速了AI芯片国产替代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寒武纪和互联网公司合作为其带去了大量订单,寒武纪和多家头部互联网公司合作,直接推动了营收的爆发。”
现实的差距
寒武纪在二级市场的突出表现以及暴涨的收入和利润,不由让人想起另外一家公司——英伟达。在这几年的AI发展浪潮中,英伟达所创下的市场奇迹,仿佛寒武纪的放大版。
当然,无论是在收入体量、毛利率、还是市值方面,寒武纪与英伟达还相差甚远。收入与市值方面的差距不用提,两家公司成立的时间毕竟相隔多年;毛利率方面,英伟达这两年的毛利率最高超过70%,寒武纪与之相比也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寒武纪的主要产品线分为云端产品线、边缘产品线、IP授权及软件和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该公司去年的财报显示,云端产品线的毛利率为56.69%,边缘产品线的毛利率为51.5%,IP授权及软件的毛利率为100%,符合这一行业高毛利率的现象。在今年的半年报中,寒武纪并没有披露这几项业务的具体收入和毛利率信息。
但就当下来说,这些方面的差距并不重要,更关键的还是技术层面的差距。
袁博对本报记者表示,寒武纪聚焦于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的架构设计,而不是通用GPU,这带来的挑战非常大。“一方面聚焦专用芯片应用场景不如通用GPU广泛,未来的扩展使用场景受到限制比较大;另一方面其软硬件生态建设仍远落后于英伟达的CUDA,在开发工具链丰富度和开发者社区支持上存在差距;在芯片的制程上,寒武纪在高端芯片工艺上也存在严重的限制。”
除了英伟达,寒武纪在国产芯片产业中也并不完全处于优势地位,袁博指出,寒武纪与华为的全栈自研能力及国内资源协同效应相比,也显得单薄。
当然,寒武纪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在袁博看来,寒武纪的芯片能够针对部分场景深度优化,实现在部分场景的能效领先。
在这种技术模式下,寒武纪的未来如何呢?袁博预测,该公司有望成为中国AI芯片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但完全复制“英伟达模式”的成功仍面临巨大挑战。“短期内,在政策支持和国产替代红利下,其市场地位和股价可能保持强劲势头。但从长期看,能否持续挖掘应用场景、能否联合国内的开发者构建起强大的软件开发生态、能否在未来突破高端制程封锁,才是决定寒武纪能否真正成为中国‘英伟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