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安世半导体问题上,跟中国硬碰硬的荷兰,却在谈判前收到了来自欧盟的“温馨提示”。
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围绕安世半导体问题交锋。而就在这之前,欧盟方面已经多次释放出“缓和”信号——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都明确表示:不希望局势升级,要保持沟通。换句话说,在荷兰和中方谈判前,布鲁塞尔就提前打了招呼:别乱来。
欧盟此番表态,其实是一种“求稳”的暗示——希望荷兰在安世半导体问题上保持克制,别让这把火烧到欧盟。
欧盟现在的处境相当微妙。稀土进口受限,汽车、电池、风电这些产业的原料供应链几乎都在中国手里。所以欧盟高层一边口头上强调“供应链安全”,一边又反复强调“合作、沟通、建设性解决方案”。
欧盟表面上看起来在对荷兰客气提醒,实际上是在发出很明确的策略信号。他们怕荷兰在安世半导体问题上硬碰硬,把中欧关系彻底搅黄。毕竟,欧洲的“产业安全”比政治姿态要昂贵得多。
说起来,荷兰如今是把自己陷进了两难:要执行美国意志,接管安世半导体、剥夺中方高管控制权。如此一来必然会伤及欧盟经济。
荷兰是ASML的故乡,本应是欧洲半导体的骄傲。但安世事件让它陷入一场地缘政治的风暴中心。
9月30日,荷兰政府动用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10月14日,阿姆斯特丹法院文件曝光——美国从去年年底起就不断施压荷兰,要求“去中国因素”。
这下,荷兰一边被美国“盯梢”,一边被欧盟“劝稳”,在其中的角色尴尬得不能再尴尬。总之,这件事的本质是:美国递刀子,荷兰动手,欧盟出血。
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Bild》报道这件事时说得很直接——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限制,直接切断了德国汽车制造业的关键零部件来源,只要十来天,生产线就可能停工。
安世的芯片虽不属于最尖端制程,却是汽车、电机控制模块不可或缺的零件。荷兰这一刀下去,德国、法国的产业流水线首先中枪。
欧盟高层当然知道这点,所以才会急着向荷兰释放信号:“别闹了,我们要谈,还要卖车、卖风机、卖电池。”欧盟这当然不是关心中国的利益,而是担心欧洲自己的工厂、供应链和经济能不能正常运行。
这次安世半导体的事件,已经超越商业范畴。它暴露的是——地缘政治已渗入企业治理层。从美国的“穿透性规则”,到荷兰的“行政接管”,规则之网越织越密。而这种政治化操作,对全球化体系是“慢性毒药”。市场需要确定性,但地缘政治现在成了最大的不确定性。
欧盟给荷兰发出降温信号,不是帮中国,而是怕自己产业链被断掉。欧盟的真正担心,不是“让中国不悦”,而是让市场崩盘。
荷兰以为自己是在展示立场,实际上是在对欧洲上房揭瓦,给美国盖房子。安世事件是一面镜子——谁被政治裹挟太深,谁就先在市场里掉队。
所以,布鲁塞尔发信号,不是替中国说话,而是替欧洲自己留一条退路。毕竟,在全球产业链的风暴中心,能让人安心的,从来不是“强硬”,而是“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