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人员宣布,在"人造太阳"项目中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关键部件的国产化量产。这种新型国产超纯合金的杂质含量低于进口材料。

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发团队自主开发的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底纯化技术,攻克了核聚变装置核心"超导磁体"建造的关键材料瓶颈。据项目负责人戎利建教授介绍,虽然中国在超导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长期以来C276基底材料依赖成本高昂且供应不稳定的进口渠道,这一突破解决了重大战略瓶颈。
该突破为正在合肥建设的"燃烧等离子体实验超导托卡马克"(BEST)即"人造太阳"装置提供了关键国产材料。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对此表示:"BEST装置计划于2027年建成,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
筑牢稳态基础
受控核聚变装置需要将超过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约束在强大磁场中,这种磁场由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产生。金属所专家解释,C276基底犹如超导带材的"建筑地基" —— 超导材料必须在此基底上逐层"生长",它不仅为带材提供机械强度,更是整个超导结构稳定性的基础。戎利建表示:"我们团队在高纯材料领域已有近20年技术积累,针对该基底的特定工艺难题攻关仅用时不到两年。"
新一代聚变装置突破
国产新型合金达到"超纯"标准,碳、氧、硫等杂质元素含量均低于同类进口材料。科研团队攻克加工工艺难题,制备出长度超2000米、厚度仅0.046毫米的带材,其镜面表面粗糙度小于20纳米。该材料在液氮温度下拉伸强度超过1900兆帕,相当于指甲盖大小面积可承受190吨重量,经900摄氏度高温处理后仍保持优异热稳定性。
此前,中国新一代核聚变研究装置BEST已进入主机安装新阶段。项目团队透露,杜瓦基座的成功安装为反应堆核心系统组装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BEST装置是全球主要聚变项目之一,旨在率先实现实际发电示范。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