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恢复供货,荷兰开始低头,可以交出安世半导体,但有一个要求。那么,荷兰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中方提出的“一个要求”究竟是什么?
随着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安世半导体出口予以豁免,德国汽车零部件商欧摩威、本田汽车等企业相继确认恢复供货,全球汽车供应链的紧张局势出现转机。然而,这场由荷兰政府强抢中资半导体企业引发的断供危机,却在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欢迎中国恢复供货”的声明中,暴露出更深层的矛盾。

回顾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荷兰政府9月底援引《物资供应法》夺取安世半导体决策权。根据荷兰经济事务部声明,此举系因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的行为“危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荷兰的行动紧随美国“50%穿透性规则”之后,该规则将出口管制范围,扩展至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而作为闻泰全资子公司的安世半导体随即被纳入限制。
这种“随美起舞”的姿态,在10月30日中美达成经贸协议后显得尤为尴尬,美国暂停“穿透规则”一年,荷兰却因强抢企业陷入“既失面子又失里子”的困境。面对这种局面,中方没有正面冲突,而是用了极具策略性的一招。
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部分符合条件的出口豁免,这一动作看似普通,却精准打在了要害。通过“个案审批”机制,中方既解了欧洲车企燃眉之急,又牢牢掌握了供应链的主动权。据彭博社报道,欧摩威在获得出口豁免后,其客户大众、宝马、斯特兰蒂斯等车企的供应链迅速恢复。本田墨西哥工厂也重启了此前停产的生产线。事实证明,真正造成供应链混乱的不是中方的管理措施,而是荷兰政府的政治干预。
在中方恢复供货后,荷兰也开始低头同意交出安世半导体。然而,荷兰的妥协并非心甘情愿。据知情人士消息,荷兰提出“暂停实施接管程序”的前提,是中方确保芯片供应在未来几天内恢复并得到核实。这种交换条件看似合理,实则暗藏玄机:若中方同意荷兰将保留随时重启接管的“工具”。若中方拒绝荷兰则可将断供风险甩锅中国。但这种“两头堵”的策略,在安世中国的全国产替代方案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闻泰科技在上海建设的鼎泰匠芯12英寸晶圆厂,已规划月产10万片的产能,2025年下半年将量产新一代MOS产品,直接支撑新能源汽车、AI服务器等领域的48V平台架构。

这种提条件的姿态,也暴露出荷兰政府始终未认清自身地位。这场风波的核心从来不是“何时恢复供货”,而是中方对荷兰政府信誉度的质疑。有学者就指出,荷兰正面临法律一致性、政治可信度与产业存续的三重困境,当荷兰看守政府因政治联盟瓦解,而处于“甩锅下届”状态时,其强抢中企的行为,已严重践踏市场经济原则与契约精神。
而中方提出的解决方案,本质是给荷兰一个挽回信誉的台阶,结果荷兰非但不接反而还往下踩。试图在“暂停接管”的幌子下讨价还价,这种旧坑未填又挖新坑的做法,只会加速其信誉的归零。
值得注意的是,安世中国在此次危机中的表现让外界刮目相看。当荷兰总部质疑中国工厂产品质量时,安世中国明确回应:同样的晶圆来源、产线工艺与分销渠道,根本不存在“非正品”问题,这种底气源于全产业链的独特优势。当荷兰安世还在探索“可持续供应方案”时,安世中国已用国产晶圆构建起“时间壁垒”,2025年10月新一代MOS产品将进入头部新能源车企供应链,这种“以我为主”的替代路径,让荷兰安世的“正统性”彻底丧失。

站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视角,这场风波留给中企的教训远比危机本身深刻。荷兰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恣意妄为的西方国家。中企“出海”必须采取更多措施保全利益:既要警惕欧洲政治极化风潮对经营环境的冲击,也要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构建“反制”能力。正如安世中国用鼎泰匠芯晶圆厂实现“无缝过渡”所示,唯有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西方国家的“翻脸”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