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一个多月的全球汽车芯片断供危机,终于迎来破冰信号。
11月7日,德国汽车供应商欧摩威率先确认收到来自中国的安世芯片,成为本轮危机中首家公开承认获得出口豁免的企业。几乎同时,大众汽车中国区负责人贝瑞德向德国《商报》证实:“汽车行业已收到首批芯片。”
就在一周前,全球汽车产业还笼罩在停产阴影中。本田已暂停墨西哥工厂生产,并调整了美加工厂运营;宝马、斯特兰蒂斯等车企纷纷制定应急预案,准备应对最坏情况。
荷兰政府9月30日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触发这场全球供应链地震。如今,随着中国商务部采取豁免措施,危机正出现关键转折。

从停产预警到芯片抵达
德国汽车产业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48小时。
11月6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还在焦急地等待中方回应。他在当天表示,荷兰“欢迎中国允许安世中国工厂恢复供货的消息”。
此时,德国经济部内部流传的备忘录显示,包括大众、宝马在内的多家车企芯片库存已降至“危险水平”,部分生产线面临72小时内停摆风险。
转机出现在11月7日上午。欧摩威首席执行官菲利普·冯·希尔谢伊特在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突然宣布:“我们已再次从中国获得出口(芯片)”。他补充说,为此准备的休假停产措施“现在很可能是不必要的了”。
这家公司的客户包括大众、斯特兰蒂斯和宝马,它的表态立即在业内传开。数小时后,大众中国区负责人贝瑞德也确认了这一消息,并特别指出:“在与美国达成协议后,中国商务部反应迅速,宣布将授予短期特别许可。”
豁免机制立竿见影
中国商务部的高效应对成为化解危机的关键。
路透社11月9日的报道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在荷兰政府提出磋商请求后,中方迅速同意并启动了豁免审批机制。报道引述中国商务部的表态强调,中方已“采取切实措施,对合规用于民用用途的相关出口予以豁免”。
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11月8日在X平台发文证实,中方将豁免此前实施的严格许可要求,同意恢复向欧洲汽车行业供应关键芯片,“前提是购买方承诺仅将这些半导体产品用于民用用途”。
德国经济部发言人对此表示欢迎:“荷兰与中国之间局势缓和并继续谈判,目前来看非常令人欣慰。”该发言人还表示,德国经济部仍希望“短期个别许可能迅速发放至产业界”,使安世半芯片供货得以恢复。
日本车企也感受到了积极变化。本田执行副总裁海原矩向媒体表示:“截至目前,我们已收到中国方面开始发货的通知。”他说本田正努力从下周晚些时候起恢复受影响工厂的生产。
荷兰转向:从强硬到求务实
酿成此次危机的荷兰政府,态度发生明显转变。
11月6日,曾经态度强硬的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公开改口,称荷兰“欢迎中国允许安世中国工厂恢复供货的消息”。这与他在10月份的强硬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更值得关注的是,彭博社上周传出消息,荷兰政府打算搁置此前授予的阻止或更改安世重大企业决策权的部长令,“最快”本周放弃对该公司的控制权,但前提是中方同意恢复关键芯片的出口。
分析人士指出,荷兰政府的立场转变源于实实在在的经济压力。安世半导体母公司闻泰科技股价在11月10日继续上涨,涨幅一度达到6.4%。而在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闻泰股价在11月7日收盘前几分钟内也曾大涨9.7%。
德国总理默茨的表述更为直接,他在11月8日表示,有积极信号表明交付可能重启,“可能在未来几个小时内”。这种紧迫感反映了欧洲领导人对经济影响的担忧。
危机暂缓而非结束
尽管芯片开始流动,但根本矛盾远未解决。
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德国采埃孚的发言人透露出行业的普遍谨慎。该发言人告诉美媒,作为预防措施,公司仍在为生产中断做准备。“目前尚不清楚中国的供货恢复程度和速度,”发言人说,“整个行业的局势仍然非常紧张。”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1月9日的表态也暗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发言人强调,造成当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混乱的“源头和责任在荷方”,并希望欧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荷方尽快撤销相关措施”。
安世半导体所有权的核心争端仍是未爆的炸弹。闻泰科技此前明确表示,解决方案必须包括恢复该公司前CEO职务。该CEO在任内推动了安世半导体与中国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但被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撤换,且荷兰未提供实质性证据。
分析认为,在荷兰政府拿出“建设性方案”并采取“具体行动”之前,这场危机只是按下了暂停键。
随着中方同意荷兰政府派代表赴华磋商的请求,下一轮博弈的焦点将转向荷方能否拿出“建设性方案”,确保“安世之乱”不再重演。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