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变脸了。
短短48小时内,一边是放风要访华、连退三步释放善意;另一边,却又反手捅刀,起草芯片出口禁令,试图切断中国从东南亚获取AI芯片的“灰色通道”。这套“松口气、然后一记闷棍”的老套路,玩得越来越熟练,也越来越危险。
一、连退三步,看似示好,实则布局
6月28日,日媒爆出消息:特朗普或将在今年下半年率领一个由数十位CEO组成的代表团访华,为新一轮中美经贸合作预热。
6月29日,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网采访时,罕见为中国“辩护”,称“美国也干过类似的事”,“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这番话被美媒解读为“非正式道歉”。
随后,美国政府宣布恢复对华出口EDA软件、乙烷和飞机发动机——这三样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芯片、化工、航空三大关键产业链的“卡脖子”技术。
中方商务部第一时间回应,称中美在伦敦会谈上达成了经贸框架共识,并将依法审批部分出口许可。这被外界视为中美贸易战的阶段性“和缓”信号。
可惜,和缓只是假象。
二、反手杀回马枪,芯片禁令来势汹汹
7月4日,彭博社突然爆料:特朗普政府正在起草新禁令,准备限制英伟达等公司向马来西亚、泰国出口AI芯片。
表面看,这是对东南亚国家的技术限制,实则是对中国的“绕道采购”釜底抽薪。因为近几年,华为、中兴、寒武纪等中国企业正通过在马来、泰国设厂、设点,在海外建立芯片封装、测试和采购通道,试图绕过美国封锁。
马来西亚是全球封装大户,占全球13%的封装产能;泰国则是硬盘与AI计算模块的重要中转地。这两国成了中企规避制裁的“关键节点”。
美国此番起草禁令,目标就是要精准打击这条“灰色脐带”。
三、技术围歼战,节奏越来越狠
从“对话降温”到“掐断芯片”,特朗普玩的是心理战术:先松懈你、再狠打你,让你措手不及。
这套操作不是第一次,未来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从2019年封锁华为开始,到2020年切断中芯国际供应链,再到2022年对寒武纪实施技术限制,美国年年升级芯片禁令。
但这一次特别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封堵中国,而是封堵中国的“外延路径”,开始向中方合作国动手。
这说明,中美科技战已从“点对点对抗”,升级为“链对链绞杀”。
四、中方退无可退,技术自立才是突围
面对这样的技术封锁,中方已经没有退路,也无需退路。
马来西亚、泰国本无意卷入中美科技战,但现实是,它们已经成了棋盘上的“中间点位”,中方必须要为这些地区布局Plan B。
而对美国的技术围堵,中国也没有坐以待毙:
更重要的是,中方正推动“出海转内销”模式,将海外布局反哺国内研发,逐步搭建不受美国控制的“供应链内循环”。
五、外围压力加剧,特朗普四面出击
这场技术战,并非孤立战斗。
就在芯片禁令被曝当天,特朗普又对全球170多个国家发出“关税通牒”,要求72小时内给出回应,否则面临高达70%的惩罚性关税。
欧盟、日本、印度纷纷回怼:
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正逼迫各国加速“去美元化”“去美国化”,而中国的强硬姿态,正在成为更多国家效仿的对象。
结语:斗争升维,中美再无缓冲带
这次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也不是技术纠纷。
特朗普对华“退三进一”,目的就是迷惑、布局、围堵。在这场被“技术围歼”包围的战役中,中国已经没有退路。
未来,中美之间的较量,将全面进入“无缓冲区”时代。
芯片只是开始,舆论、资源、科技、金融,都是战场。
唯一的出路,只有两个字: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