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 795膜电位荧光探针,合成路线
RH 795膜电位荧光探针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胞膜电位变化的敏感荧光染料,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较高的灵敏度。其合成路线主要基于花菁染料类结构,通过多步有机合成方法构建其独特的分子骨架,并引入适当的取代基以优化其光谱性质和膜亲和性,最终获得适用于生物膜电位监测的探针分子。
RH 795的合成通常从商业化的前体化合物出发,如多环芳香族胺类和吡咯类中间体。核心步骤包括构建花菁染料的主链结构,该结构由两个吡咯环通过亚甲基桥连接形成共轭体系,是赋予染料光学活性的关键部分。首先,通过吡咯环的合成和偶联反应,获得带有特定取代基的花菁核心单元。
随后,在合成的关键步骤中,引入与膜结合相关的疏水侧链,例如烷基或芳香族基团,以增强染料对脂质双层膜的亲和力。这些侧链通常通过酰胺化、醚化或芳基取代反应方式连接到花菁核心的特定位点。此步骤需要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保证侧链的有效引入且不影响染料的光学性能。
为了提高探针的水溶性和膜电位敏感性,还会在分子结构中设计带有极性基团或离子基团,如磺酸盐或季铵盐等。这些基团的引入通常通过亲核取代或酯化反应实现,使探针分子在水相和脂质相之间具有良好的平衡,确保其能够快速穿透细胞膜并响应膜电位变化。
整个合成过程中,关键的有机反应步骤包括缩合反应、亲核取代、偶联反应及酯化/酰化等,通常采用多种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四氢呋喃或DMF,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以避免敏感中间体的降解。反应温度和时间经过优化,以获得较高的产率和纯度。
合成产物经过多步纯化,包括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确保获得高纯度的RH 795染料。其结构与纯度通过核磁共振(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技术进行表征和确认。
最终获得的RH 795探针表现出较宽的吸收波长范围和显著的荧光发射峰,适合通过荧光光谱法检测膜电位变化。其疏水与极性基团的合理搭配使其能够高效嵌入细胞膜脂质双层,并对膜电位变化表现出敏感的荧光响应。
综上,RH 795膜电位荧光探针通过精心设计的多步有机合成路线,结合花菁染料核心结构和功能性侧链,实现了对细胞膜电位变化的高灵敏检测,为膜电位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产品名称:RH 795膜电位荧光探针
纯度:95%+
规格:mg/g
用途:科研
厂家:齐岳生物
推荐产品:
DOTA-COOt-Bu3-C4-NH2
DOTA-三叔丁酯-C4-氨基
DOTA-COOt-Bu3-C2-NH2
DOTA-三叔丁酯-C2-氨基
DOTA-COOt-Bu3-butyne
丁炔-DOTA-三叔丁酯
仅用于科研,不能用于人体。小编a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