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点半,瑶海区胜利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走廊里,已经飘着饭菜香。82岁的袁凤英奶奶扶着扶手慢慢走向食堂,还不忘回头看看床头自己亲手制作的橡皮泥中国结——这样踏实又热闹的生活,是她两年前“试住”时从未想过的光景。如今,她的子女隔三岔五就来中心陪她吃饭、聊天,曾经“怕母亲在外受委屈”的顾虑,早已被老人脸上的笑容打消。
服务老人(央广网发 陈欣恬供图)
这处占地2400平方米的嵌入式养老综合体,没有传统养老院的疏离感,更像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不是子女不孝顺,是我们想让老人过得更舒心。”李玉兰奶奶的女婿每天都会来中心,看着岳母被提醒吃药、被搀扶散步,他说“比我们照顾得还周到”。中心里有40多位长住老人,家基本在周边小区。许多人常说的“一碗汤的距离”,在这里成了日常——子女提着刚炖好的排骨汤,到这里汤还冒着热气,亲情从没有因为“养老”被隔开,反而多了一份安心。
68岁的胡勇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生活节奏:去年妻子离世,今年自己突发脑梗,曾经的家成了不敢触碰的记忆,“看到家里的每样东西都能想起她”。而离家仅三分钟路程的中心,成了他的“人生加油站”。早上跟着大家做回春操,下午和同龄人一起观看经典电影。“等身体再好点,我想出去旅游。”胡勇眼里的光,慢慢回来了。
藏在细节里的贴心,最能打动老人。食堂的菜单是“私人定制”的:高血压老人的餐食少盐,糖尿病老人的餐食控糖,咀嚼不便的则有精心烹制的营养糊。护理员庞阿姨照顾一位老人六年多,连对方“会吐掉菜叶、只喝清汤”的小习惯都记得清清楚楚,喂饭时耐心得像对待孩子。“卖相可能不精致,但得让老人吃得舒服、吃得放心。”中心主任杨娜的话,道破了这份细致的初心。此外,中心还提供家政、助浴、送餐等上门服务,覆盖居家养老需求。
更让老人和子女安心的,是“不用跑远路”的医疗保障。中心离社区卫生院只有50米,老人头疼脑热,医生几分钟就能上门;需要外出诊疗时,工作人员会陪着去医院,还能安排远程会诊。“以前最怕老人半夜不舒服,现在一个电话,医护人员就来了,我们在外工作也踏实。”一位老人的子女说,这份“家门口的医疗守护”,比什么都珍贵。中心还建立了智慧养老档案,老人的健康数据、饮食偏好、活动记录等都能动态更新。
走在中心里,随处可见“懂老人”的设计:走廊做成绿皮火车厢的样子,用瑶海老厂名命名老人房间,墙上张贴着老人的幸福照片,认知功能下降的老人门口,会贴一朵小花帮他们认房间——这些暖心细节,让老人住进这里不觉得“陌生”。从晨起的回春操到下午的手工课,这里的生活不是被动地“被照顾”,而是主动地创造、社交与娱乐。“这里像幼儿园,老小老小,越活越开心!”一位老人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这里不仅是养老院,更是一座充满活力的老年大学。中心免费向社区所有老人开放活动空间,开设老年大学课程,组建各类兴趣社团。墙上的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从舞蹈到戏曲,从绘画到非遗剪纸,从音乐疗愈到健康讲座,丰富的活动装点着长者们的精彩生活。57岁的吴国兰阿姨天天来跳舞:“在家窝着闷得慌,这里有伴儿、有音乐,跳完舞浑身都舒服。”
从“怕老人孤单”到“让老人开心”,从“担心看病难”到“医疗送上门”,胜利路街道的这处养老中心,用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老人如何安享晚年”的民生考题。当养老不再意味着离开熟悉的社区,当“一碗汤的距离”里盛满陪伴与安心,长辈们的晚年生活,自然能从“养老”变成“享老”。(陈欣恬 张梦雅)
上一篇: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运营,闻泰:强烈抗议,谴责“夺权”外籍高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