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斯克只给特斯拉L4级Robotaxi留了8颗摄像头时,华为已经为问界M9搭载上了4颗激光雷达、5颗4D毫米波雷达等36颗硬件。
马斯克坚信走纯视觉路线可以完成机器的蜕变,而对于华为来说,“硬件就是底线”,“安全冗余没有‘软件算法’平替”。
那么硬件堆料到底是护城河,还是智商税?
我们拿来一台搭载华为乾崑ADS 4版本的问界M9,让它面对真实的事故复原场景,看看问界M9在这样一套硬件的加持下, 到底能提供多少安全冗余?
动态危险避让
当我们在高车速的状态下,遇到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刹车也难以规避碰撞风险。
针对这类情况,华为推出了eAES增强型紧急转向辅助功能,让车辆从“刹得住”进化到“绕得开”。
eAES功能直接依赖于车辆的传感器配置,那么新增的传感器能让问界M9的eAES解决哪些危险?我们还原了一些经典场景,用一张图表来直观展示车辆的表现。
当前车突然变道躲开施工,留给我们的避让时间就非常极限。在高速状态下,这样的距离也难以刹停。
而问界M9在120km/h的速度下,不仅可以识别突然闪现的引导锥桶,还能瞬间触发eAES增强性紧急转向辅助,绕过锥桶。
碰到路口斜穿的行人,也可以做到90km/h触发eAES。
当环境切到可见度低的夜间,前车近距离加塞时,问界M9在115km/h的时速下,判断出风险并预测出了对方接下来的运动轨迹,进行了避让。
这里的识别难点在于,加塞车辆的车尾在车轮压线时,车尾几乎还在原先车道,纵向侵占进来的的车侧面积很小,容易被传感器当成噪点过滤掉信息,造成没挡路的假象,或者是根本来不及识别。
而搭载192线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的问界M9对前车的轮廓极为敏感。
当然,驾驶员已经看到风险的情况下,要优先自己动手确保安全。
但在人驾来不及反应或者根本没察觉到的部分情况下,问界M9的eAES仍能在毫秒间避免一起事故。
雨、雾
问界M9在车头处布有3颗4D毫米波雷达,除了让感知范围更全面,4D毫米波用电磁波探测的特质,让问界M9具备了挑战浓雾和暴雨的能力。
浓雾场景,浓雾遮挡视线,雾气中的水滴还会打散光束,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的工作能力都会大打折扣。
而4D毫米波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却能穿过浓雾,所以问界M9在70km/h的情况下,能够识别到浓雾后的抛锚车。
暴雨场景,激光雷达光束部分会被散射吸收,摄像头会受光线折射影响产生大量噪点。
4D毫米波雷达的穿透识别能力则远超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结合算法去除噪点,问界M9在90km/h的情况下还能识别到暴雨中的抛锚车。
全方位
问界M9的主要感知硬件分布位置为:
前向1颗激光雷达和3颗4D毫米波,侧向2颗补盲激光雷达,后向1颗激光雷达和2颗4D毫米波雷达,形成了一个360°环绕的感知系统。
所以它还具备规避侧向风险和后向风险的能力。
先来看侧向。
车门位置通常是感知盲区。
当我们在墙角或有路柱等障碍物的地方拐弯时,一旦没把握住距离卡住车身,那车门通常会被“反复摩擦”。
在这里,我们还原了把问界M9开出车位时方向盘打早了的错误操作,当车侧即将剐蹭柱子时,它直接一把“自救”,触发侧向防碰撞功能刹停。
后向我们测了两项场景。
一项是APA自动泊车时,车尾上方有一个悬空的风机管。
另一项是在有负向沟渠的地方往后怠速倒车。
不管是障碍物悬空还是地面下陷,问界M9都能感知到。在这里,能够直接探测出高度信息的4D毫米波功不可没。
写在最后
通过以上测试可以看到,在突发危险、极端天气和全场景盲区中,问界M9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提供了多重保障。
华为用36颗传感器,特别是4颗激光雷达和5颗4D毫米波雷达,构筑了一道感知上的“硬件护城河”。
它或许不是唯一的答案,但在当前技术阶段,它无疑为安全增添了至关重要的一重确定性。
行业技术路线之争远未结束,但对于用户而言,多一份硬件,可能就是多一份保障。
看完本期视频,你更信赖纯视觉还是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