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记者 孙妍
近期,全球存储芯片厂商掀起“涨价潮”,闪迪、美光、三星、西部数据等存储巨头先后宣布涨价。
AI时代,数据不仅是模型训练的“燃料”,更是技术突破和产业竞争的核心驱动力。AI催生的数据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总量达1000ZB,较2020年增长23倍;全球通用存力总量达到37ZB,较2020年增长10倍;AI相关存力总量占比63%,较2020年增长500倍。
AI基建打开了存储芯片的新空间,又将怎样驱动存储芯片的技术突破?
全球企业级SSD高速增长
AI对存力市场的巨大需求,快速推动全球企业级SSD(固态硬盘)的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从2024年234亿美金增长到2028年490亿美金,复合增速达16%。
英韧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吴子宁在第四届GMIF2025创新峰会上表示,在新一代AI场景下,SSD将采用GPU直接调度方式,以超高吞吐量的极致性能构建新型存算架构,这为SSD应用带来更高的产品要求和趋势。存储介质细化为高速缓存层与大容量存储层,以分层化、高性能的新一代存储架构,为算力突破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6月份,铠侠在投资人大会上推出“AI SDD”产品,该产品基于国际头部GPU厂商英伟达需求打造;今年8月份,三星、海力士相继推出超高速颗粒产品,匹配超高性能SSD,应对人工智能GPU直接调度数据的技术趋势。
从应用场景来看,从数据中心推理一体机,从自动驾驶到具身机器人,都需要高IOPS(每秒处理的读写操作次数)、低延时,而这正是高性能AI SSD的特性。
AI驱动存储产业技术迭代
东北证券指出,全球存储产业正经历从周期波动向技术驱动的历史性转型,AI爆发性需求推动存储性能与容量要求呈指数级增长。
“构建AI SSD需要介质、架构、链接三大要素。”吴子宁提到,介质需要有低延时、高传输效率的特性,例如XL-Flash和SLC等;链接则需要更高速的接口和协议,例如PCIe Gen6/7以及CXL协议;而架构则需要简洁高效,能够充分协同介质和链接的迭代。
落到AI应用场景中,SSD产品具备不同的关键需求。在原始数据收集阶段,需要顺序和随机性能全面的SSD。在数据清洗和数据精炼阶段,需要大容量的SSD来应对复杂混合读写和高频随机访问。在模型训练和模型微调阶段,需要极致性能的SSD来应对高并发数据访问和高频写入检查点。英韧科技Dongting-N3X系列采用PCIe Gen5接口,还搭配了恺侠第二代XL Flash以及英韧优化的数据引擎,读写、延时可以满足当前对AI SSD的需求。
吴子宁表示,英韧科技将持续迭代AI SSD产品,预计在2026年推出PCIe Gen 6/CXL产品,达到10M IOPS;2027年,PCIe Gen 6/CXL产品IOPS将提升至25-50M IOPS;英韧科技未来的“X”系列产品将实现下一代NVMe和CXL双协议,并且融合多重AI生态,助力面向AI应用的解决方案达到100M IOPS。
存储设备变为数据“飞机场”
如果把用于存储的固态硬盘比喻成一座停车场,要让数据的“车流”有序、高效地找到车位、停放妥当,就离不开高水平的指挥调度。英韧科技研发的存储主控芯片,就扮演了调度中心的角色。
随着数据吞吐量的扩大,存储设备可能会从数据的“停车场”变成“飞机场”,负责调度的主控芯片可能迎来更深刻的技术变革。一些公司靠在芯片中简单粗暴地堆积算力,也就是利用“人海战术”来应对陡增的调度压力,而代价是芯片功耗水涨船高,最终可能让设备不堪重负。英韧科技研发的架构和算法,让芯片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时,实现更高性能。在其技术赋能之下,那些拥有成千上万机架的大型数据中心,每个机架就能省下成百上千瓦的功耗。
传统服务器中,如果放置32块Gen 6 TLC SSD需要800W功率,且需要PCIe交换机和额外空间。而放置2~4块英韧科技的洞庭-N5X SSD只需100W功率,无需PCIe交换机和额外空间,这将为数据中心的部署和运营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成本节约。
自2017年成立以来,英韧科技以技术门槛最高的企业级产品为核心,延展至工业级和消费级应用,推出多款固态硬盘(SSD)解决方案,目前量产的十款主控芯片均为自研。其中,企业级业务全面适配国产长江存储颗粒,在国产信创市场份额高速成长。
目前,英韧科技正与国内芯片封装、测试厂商展开全面生态合作,并与鲲鹏、海光、飞腾等CPU厂商完成了产品适配认证。同时,英韧科技还在推动存储解决方案适配国产服务器,相关产品已经部署在上海银行、邮储银行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