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美两国的高级领导人在韩国釜山举行会谈,宣布美国将取消部分对中国的额外关税,并暂停对中国实施的制裁。这一消息让国际社会感到颇为意外,也标志着两国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务实”转变。

美国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由于其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压力。这迫使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关税问题上作出让步。这显然是美国在面对经济现实时的一种妥协。而中国则根据自身的战略需要,对某些反制措施做出了适当的调整。整体来看,这次会议和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出美国在与中国经济博弈中感到的无奈,尤其是美国国内经济疲软时,不得不放弃一些“极限施压”的方式,转而采取更加务实的合作姿态。

与此同时,菲律宾也在关注这场大国博弈的背后动向,尤其是在南海争端和经济合作方面,它作出了重要的战略调整。10月12日,菲律宾的一艘公务船未经通知便进入中国南海海域,并与中国的执法船发生了碰撞。此事件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美国的反应显得既冷漠又模棱两可。尽管美国军舰距离事发地仅有100海里,但美国始终未作出任何回应,表现得像是旁观者,只是在远处看热闹,并没有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此时,菲律宾终于意识到,自己长期依赖的美国所谓“盟友关系”在关键时刻已形同虚设。事实上,这一事件只是菲律宾近来重大变化中的一部分。虽然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一直存在对立,但由于经济压力,它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菲律宾的经济主要依赖渔业和旅游业,但由于与中国的关系紧张,这两大产业都遭遇了严峻挑战。自从中国加强了对黄岩岛周边海域的管控后,菲律宾渔民的生计几乎被完全摧毁。根据统计,登记在册的失业渔民已经超过了32,000人。渔业产量的锐减导致了收入大幅下降,很多家庭陷入生存危机。
同时,菲律宾的旅游业也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游客曾是菲律宾旅游业的重要来源,但由于两国之间的政治紧张,菲律宾几乎失去了这一宝贵的“金蛋”。2024年,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人数仅为31万,远低于2019年的170万。菲律宾旅游部长曾表示,如果能恢复10%的中国游客,就可以为20万人提供工作机会。

显而易见,菲律宾现在最迫切的需求已不再是面子问题,而是如何解决民众的生计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菲律宾政府不得不作出调整。11月1日,菲律宾正式开始对中国公民实施电子签证试运行,3日正式启动。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项友好的举措,但其实它背后隐藏着菲律宾政府的“双轨政策”。

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依旧坚持发声并进行派船活动,以此向外界展示其在该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与此同时,菲律宾急于恢复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尤其是通过吸引中国游客和加强贸易,来缓解经济压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对于菲律宾来说至关重要。

菲律宾此举无疑是向中国释放了明确的信号:中方是菲律宾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其最大来源国之一。实际上,早在2023年,中菲双边贸易额就已达到了877.2亿美元,充分说明中国市场对菲律宾经济的重要性。菲律宾的许多农产品和矿产资源都依赖中国市场来维持生存。如果失去这个市场,菲律宾的经济将更加脆弱,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背景下。
然而,菲律宾采取这一策略也面临一定风险。对于中国民众来说,10月12日菲律宾公务船进入南海的行为仍然历历在目。尽管菲律宾已经恢复了电子签证,但预计这一举措并不会立刻吸引大量中国游客。如果菲律宾为了讨好美国再次激怒中国,那么之前所作的经济努力可能都会付诸东流。

此外,菲律宾政府能否在国内有效实施政策,解决民众的生计问题,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政治与经济发展前景。
这一系列变化并非仅仅是菲律宾单方面造成的,它也为其他东盟国家敲响了警钟。大国的口号再响亮,也填不满人民的肚子,只有对民众有益的合作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特别是贸易合作,显然比军事同盟更加具有吸引力。对于菲律宾以及其他东盟国家而言,保持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显然是一条更加稳妥的选择。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中国采取的措施显示出极大的智慧与耐心。中国并没有与菲律宾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通过法律手段阐明事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同时,中国也树立了“讲道理”的形象,展现了在处理国际争端时的理性与智慧。中国既保护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又展示了在国际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和担当。

目前,菲律宾已经作出了选择,未来能否成功恢复经济、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和贸易,将成为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对于其他东盟国家而言,菲律宾的经验已然敲响了警钟:在国际舞台上,务实、发展与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