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开社区超市的老板找我诉苦:“扩到 15 家店后,彻底管不过来了 —— 有的店把临期牛奶摆前排,被顾客投诉;有的店没按标准补货,爆款零食常断货,单店月盈利比老店少了 3 万,再这么下去,新店都要关门了!”
这不是他没精力,是缺了能 “盯紧标准” 的督导系统。附件里的真相很残酷:没有督导的连锁,标准执行率不足 40%,门店盈利波动率能飙到 25% 以上;而有完善督导的企业,标准执行率超 90%,新门店成活率能冲到 92%。说白了,督导就是连锁盈利复制的 “保险丝”—— 没它,再完善的 SOP 和训战,都会变成 “纸上谈兵”,扩张越猛,亏得越惨。

今天就拆透附件里验证过的 “1-33-5 督导工程”,教你用 “1 个核心 + 3 级管理和3维督导 + 5 个明确”,让 100 家门店执行零偏差,再也不用怕 “标准走样亏盈利”。
先搞懂:督导不是 “挑错”,是帮门店赚更多钱
很多老板把督导当成 “执法队”,觉得就是去门店查卫生、挑毛病,结果员工抵触、店长应付,督导成了 “走过场”。但附件里肯德基的做法完全不同:他们派 “神秘顾客” 去门店,不是为了罚钱,是检查 “出餐速度”“服务话术” 这些和盈利强相关的动作 —— 发现某店出餐慢,就帮店长优化动线;发现服务话术不熟练,就补训战,最后这家店日营收涨了 20%。
督导的核心,从来不是 “找问题”,而是 “帮门店把标准落地,多赚钱”。附件里某零售连锁的督导案例很典型:督导员去某门店,没先查卫生,而是看 “爆款蔬菜补货记录”,发现店员没按 “早 8 点补 3 箱、午 12 点补 2 箱” 的标准来,导致上午断货少赚 2000 元。督导当场教店员用 “前 3 天销量 ×1.2” 算补货量,下次巡店时,这家店蔬菜损耗降了 40%,营收多了 1500 元。
记住:能帮门店赚钱的督导,才会被真心配合。所有督导动作,都要围绕 “盈利” 转 —— 比如查产品制作、看会员推荐、盯客诉处理,每一项都要和 “营收、成本、复购” 挂钩。
核心落地:1-33-5 工程,让督导有章可循不跑偏
附件里的 “1-33-5 督导工程”,是中小连锁最该学的实操框架,不用复杂投入,照着做就能见效果。
1 个核心:所有督导,都围绕 “门店盈利” 转
别搞 “大而全” 的督导清单,只抓和盈利相关的关键动作。附件里给了明确方向:
有家餐饮连锁就这么做:督导只查 “招牌菜制作”“客诉处理”“高峰出餐速度” 3 件事,其他杂项交给店长自查。结果督导效率提了 50%,门店招牌菜复购率涨了 25%,客诉率降了 60%—— 聚焦核心,才有效率。
3 级管理:总部 - 区域 - 门店,层层盯紧不脱节
单靠总部督导,根本管不过来多门店。附件里的 “三级管理” 框架,能把责任落下去:
3 维督导(巡店 、 暗访 、 数据)
......
某奶茶连锁靠这架构,把 30 家店的标准执行率从 50% 提到 92%,单店月营收平均多了 1.8 万。关键是 “分工明确”:总部定规则,区域抓落地,门店做自检,没人能偷懒。
5 个明确:避免督导 “瞎忙活”,每步都有抓手
很多督导没效果,是因为 “没说清要做啥、怎么做、做不好怎么办”。附件里的 “5 个明确”,能解决所有模糊问题:
有家烘焙连锁就靠这 5 点,督导时再也不 “凭感觉”:拿着《评分表》逐条查,发现 “蛋挞烘烤温度不够”,就填《整改通知书》,要求 3 天内整改,还跟踪验收。3 个月后,这家店蛋挞报废率从 12% 降到 3%,复购率涨了 18%。
实操工具:3 类表让督导 “有记录、能追溯”
光有框架不够,得有工具落地。附件里的 3 类核心工具,中小连锁直接能用:
某社区生鲜连锁用了这 3 类表,督导问题整改率从 60% 涨到 98%,临期品损耗每月少花 8000 元 —— 工具能让督导 “留痕”,谁都没法敷衍。
其实中小连锁做督导,不用学肯德基的 “神秘顾客” 搞复杂投入,先把 “1-33-5 工程” 落地,用简单工具盯紧盈利动作。就像附件里某老板说的:“之前觉得督导没用,落地后才发现,它能让每家店都按标准赚稳钱,扩张再也不用提心吊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