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
虹梅路地道内发生悲剧
58岁的殷阿姨
骑自行车下坡进入地道时
连人带车摔倒
伤势过重
2天后在医院离世
殷阿姨的女儿王女士质疑:地道出入口约40米长的下坡路上,多达14条连续减速带铺成“连环阵”有必要吗?记者走访现场发现,连续铺设的减速带“减速”效果有限,反而衍生了其他安全隐患。但是,相关部门对减速带引发的争议诉求表示“为难”。
骑车摔倒
不幸离世
5月6日晚9时许,王女士接到紧急电话,说母亲“出了交通事故”,已被送医抢救,伤势严重。她火速赶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我到时,母亲已被推入手术室。手术结束后,又被送进ICU病房。”2天后的5月8日中午11时02分,王女士母亲殷阿姨伤势过重不幸离世。
王女士告诉记者,母亲在柳州路上一家如家酒店做保洁工。5月6日晚7时55分,母亲下班回家,骑自行车进入虹梅路地道。“地面监控拍到了她进入地道的镜头。但母亲是如何摔倒的,并没有被镜头捕捉到。”警方赶到时,殷阿姨倒在隧道内距离坡脚约10米的路面,且处于逆向车道上。
记者从王女士提供的相关视频中看到,报警的是一名外卖小哥。民警赶到时,医疗急救人员已经展开急救处理。王女士讲,母亲在被送到医院、进入ICU后一直昏迷,手术进行了5个小时。
医院死亡诊断为: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创伤性脑疝、左额顶局灶性大脑挫伤伴出血、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液气胸、创伤性皮下气肿。
司法鉴定
没有碰撞
据警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记载,事发时殷阿姨从锦江乐园入口处驶入虹梅路地道,由北向南行驶下坡时摔倒受伤,构成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甲(指殷阿姨)驾驶自行车驶入虹梅路地道,行经下坡减速带后摔倒受伤经送医院救治无效死亡,本起事故为甲驾驶自行车意外摔倒所致,属于交通意外事故。
据上海枫林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殷阿姨的自行车前网篮前侧右侧、右侧刹车手柄外端、右侧脚蹬踏板外端、后书包架右侧等多处见挫痕,“痕迹特征在部位及痕迹形态方面,符合倒地形成”,故分析认为,在本次交通事故中,殷阿姨的自行车未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同时,这份司法鉴定意见书也指出,殷阿姨的自行车“右侧链条脱落”,据此王女士认为,“母亲应该是在连续减速带的震动中,链条脱落引发事故。由于冲击力过大,甚至倒在了逆向车道。”
王女士在为母亲后事奔波的过程中,多次听到别人提到,这里的减速带已造成多人摔倒。“我在处理母亲的股票账户时,证券公司一名员工提到,自己也在那里摔得眼睛乌青。”
记者目击
飞速下坡
记者实地走访,虹梅路地道位于沪闵路高架和中环路立交下方,供非机动车出入的口子有3个。在出事的地道出入口,记者看到,出入口坡道系一半入一半出,短短的一段坡道,约40米长,连续铺设的双向减速带却多达28条,几乎密集到每两步一条。虽然入口处有“非机动车必须下车推行严禁骑行”的牌子,但根本无人遵守。这里车辆出入频繁,繁忙时几乎一秒一车,飞速下坡,在通过一条条减速带时,车子都会明显跳动一下,而在坡道中间位置,还设置有一段平坡,于是非机动车到这里时,一个不留神更会增加一个“趔趄”。
减速带如此“排兵布阵”,给骑行者带来的体验不佳,于是,当下坡的骑行者左右无人时,便首选右行;后者跟队,也自动保持起了鱼贯右行的队形。这是为何?记者看到,这些减速带在铺设时,并未完全覆盖路宽,而在靠近一侧墙壁时,留出了一点空当,无形中,这里有了第二条“紧急车道”:一段未铺设减速带的羊肠小道。
记者观察到,其实无论在坡道的减速带上“压马路”,还是钻进羊肠小道,都有衍生的风险。非机动车骑行下坡时,连续遭遇减速带制造的冲击,容易加剧安全风险,比如把握不好车头,自行车震落链条等,容易导致车辆失控;而行驶在羊肠小道上,骑车人与车辆又容易与侧墙擦撞。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90%以上的下坡非机动车骑车人,不会下车推行,其中又有九成以上选择羊肠小道,只有那些车身较大的残疾车、轮椅车等才会走减速带坡路。
记者还走访了该地道另两个出入口,坡道上同样密集铺设了同规格的减速带,双向分别设有24条和32条。
市民争议
或存隐患
记者随机采访的多位市民均表示,设置“高密度减速带”初衷可能是好的,但实际弊大于利。
设计者通常出于安全考虑,认为密集的减速带可以强制降速,同时引发的连续震动和颠簸也是一种警示。但这种做法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可小觑:高密度设置的连续减速带,意味着骑行者每前进一米就要颠簸一次,毫无舒适性可言;频繁的颠簸会加速自行车车胎、轮组(辐条)、悬挂系统、车架焊点的金属疲劳;也会对电动自行车的电池、电机和车架造成损害。
为了躲避颠簸,许多骑行者会选择从减速带旁的空隙通过,这反而使车辆偏离预设的安全路径,增加与路边障碍物发生碰撞的复杂风险。此外,减速带下雨天表面湿滑,容易导致轮胎打滑,引发侧摔。对于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尤其是在下坡时压过减速带,后轮可能发生弹跳和偏移,非常危险。而对于轮椅、手摇车而言,也是安全障碍。
有市民提到,在出入口最关键的位置,设置1—3条减速带给予警示,足矣。如果必须设置,可采用柔性材料,设置醒目标志、标线(如彩色铺装、地面警示语)、反光道钉等,提前给予骑行者视觉刺激,提示前方须减速慢行。
相关部门
合理改进
记者联系了地道养护管理单位徐汇区市政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虹梅路地道建设于1996年,根据竣工图纸,3个出入口均被验收为“非机动车推行道”。出入口坡度的纵坡比是13.3%,远超现行标准5%。而5%或8%以上,则为陡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或者交通设施养护部门、管理部门应当在陡坡路段,设置警告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且电瓶车不得超过每小时15公里。
从建成起,虹梅路地道3个出入口都要求非机动车骑行者下车推行,并设置橡胶减速丘(即减速带)。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橡胶减速丘》(GA/T 487-2020),橡胶减速丘应设置在道路或相关场所的出入口处,起减缓车速作用,要求宽度30厘米至100厘米,高度2.5厘米至7厘米。现场减速带符合相关规范。
但工作人员也承认,现行标准中,没有对减速带的设置间隔作出规定。说起现实情况,工作人员表示“无奈”和“为难”。其一,为了提高警示效果,出入口悬挂的“下车推行”警示标志已经更新多个版本,越做越大,但遵守者寥寥无几,使得警示标志形同虚设;其二,出入口坡道旁边留出的空当,本意是满足无障碍车辆需求,没想到行经车辆都钻这条窄道。“我们接到很多市民诉求,都希望拆除部分减速带。”
下一篇:盐城一厅官被查,九月初还曾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