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一批歼-20的训练中都将其最新的光电瞄准系统(EOTS的外称)都一一亮相,其机头下方的光电瞄准系统的光学窗口从早期的5片增至8片,就远超了F-35的7片的设计了,更让至今未配备类似的光电瞄准系统的F-22都相形见绌了。其不仅使歼-20的全域高超音速机的探测精度大大提升,也更直观地体现了中美五代机的研发理念的代际的差异。
随着光电窗口的不断增多,其背后的深远的战略思想也逐步的展露了出来,从“补盲”逐步的走向了“全域锁敌”的战略格局
歼-20的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由多个红外光学窗口组成,如同战斗机的“千里眼”,早期型号仅配备5片光学窗口,存在部分探测死角,而新批次增至8片,且采用蓝宝石玻璃镀膜技术,大幅降低光电折损率。
这意味着歼-20可在不开启雷达的静默模式下,通过红外信号在110公里外锁定F-22,而F-22的雷达对歼-20的探测距离仅约63公里。
而更为关键的在于新光学窗口的左右对称的布局将取代了传统的前后相对的排列方式.。依托于对设计的精心优化,尤其在对侧向和下方的目标的探测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满足了大离轴角的导弹的攻防的需求。
与此相比,F-22的航电架构就始终未能将类似的系统有效的集成起来,仍一味的依靠雷达的主动的对空的扫描工作,也就极易暴露了自身的位置。
隐身涂层的“色彩密码”:深黑色暗藏技术跃迁
新一代的歼-20战机的逐步装备入伍同时,其机身的涂装也从原来的那一套灰白的色彩中逐步地“脱胎换骨”,一改从前以灰白为主的涂装,改用了深黑的色彩,然而这并非简单的配色调整,而更是隐身涂层的重大升级。但其深色的涂层又掺入了更高的比例的碳基的吸波材料,使其对雷达的波的电损耗效应都大大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更大地提高了其隐身的效能。
不难看出歼-20的涂层耐用性都明显优于F-35的,甚至不用对比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F-22的那层高超的隐身涂层却也就其“脆”之性,飞后就得立即进恒温的机库中将其彻底地洗刷一番才得以“洗白”,每次飞行后都得耗时数小时的检修才能将其“恢复元气”,可谓“用之有余而不加以修养,舍之无余而加以伐也”。
而歼-20的“双曲面”复合多元膜的涂层就不同了,它不仅具有极高的隐身性能,而且其“脆”的性质大大得以降低,只需常规的维护就能让其“神剑般”地长久地闪耀在天空中,更为出色地体现了其超一流的高性能。
由此可见,中国的材料技术在这一领域的代差之大,所采用的印刷电路板的隐身涂料的厚度仅可比美国的十分之一,却能实现10-40分贝的雷达波的衰减,这就使得其在隐身的效果上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我们当初的预期和要求。
F-22的“停滞”与歼-20的“进化”
以F-22这款轰动世界的五代机的诞生为标志,我们国产的高超音速战机的设计也逐步由“翻版”向“原创”迈进,但其设计的冻结都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尽管对F-22的升级计划已经投入了近78亿美元的巨大经费,但其封闭的航电架构也就使得如今的EOTS系统的加装几乎等同于要对其飞控的软件彻底的重写,难度堪比研制一架新机的可想而知。
尽管F-22的AN/APG-77的雷达的性能都比较先进,但其对海量的光电系统的信息的处理能力也仅仅只达到了歼-20的十分之一也就难以支撑其所能载的那些高新光电系统的工作。
体系博弈:隐身空战的新规则
歼-20的光电升级重新定义了隐身空战规则。其EOTS系统可与分布式孔径系统交联,生成360度球状视野,飞行员通过头盔显示器直接操控导弹攻防。而F-22飞行员仍需依赖仪表盘数据,在近距离格斗中处于信息劣势。
而其更深的影响则体现为将传统的作战体系与现代的网络化、信息化的新型作战体系的融合。随着歼-20双座版的正式亮相,其后座的飞行员不仅可以像前座的指挥员一样对无人机群的协同作战、对电子对抗的全方面的掌控,更可将其作为“忠诚的僚机”来发挥其极大的战术的核心作用。由其设计的较早,尤其是其数据链的兼容性较差,使其常常陷入了“信息孤岛”的困境。
歼-20的机头进化,是中国航空工业“小步快跑”思维的缩影——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通过持续迭代将后发优势转化为实战优势。当F-22仍固守“隐身刺客”定位时,歼-20已迈向集预警、指挥、攻击于一体的空中枢纽。这种差距并非单一技术参数可比,而是体系代差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