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作品中,人工冬眠的场景屡见不鲜,甚至有的角色冬眠120年后仍然可以成功苏醒。
《太空旅客》剧照。在这部影片里,有5000名乘客借助人工冬眠技术,历经120年的太空航行中顺利抵达外太空,并且成功苏醒。丨豆瓣
如今,科学家真的找到了控制冬眠的关键“开关”,人类安全冬眠的场景就要在现实中上演了?
其实,冬眠不是一个多么罕见的现象,自然界有许多动物会冬眠。人类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冬眠并不是简单睡一觉,而是身体为节约能量主动进入的低代谢状态。
睡鼠丨wikipedia
以睡鼠为例,冬眠时,睡鼠的体温可以从37℃降至接近0℃,心跳从每分钟300多次降到每分钟5次,能量消耗降到正常水平的1%~2%。更神奇的是,当春天来临,它们苏醒后,身体机能几乎完好无损,肌肉没有萎缩,骨骼也没有疏松。
而人类即便在静息状态下,比如躺着,身体都会保持较高的代谢水平,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如果人体能像动物一样降低代谢水平,是不是就可以冬眠了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破解动物冬眠的秘诀。
2023年5月25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小鼠大脑的下丘脑中,找到了控制冬眠的关键“开关”——TRPM2神经元。
超声波实验过程丨《nature》
研究发现,TRPM2神经元能够调节体温、控制新陈代谢。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超声波激活TRPM2神经元后,成功让小鼠进入了代谢率显著降低的冬眠状态。
更重要的是,当小鼠从冬眠状态中苏醒后,并未表现出任何不良反应。
科学家认为,理论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哺乳动物,体内都有类似的冬眠“开关”。但是目前暂时无法验证,因为利用超声波激活人类神经元是否安全有效,目前仍是未知数。
虽然我们还无法像动物一样实现自然冬眠,但一种名为目标温度管理的人工冬眠疗法,早已在重症医学中应用。
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药物和物理降温手段,主动降低重症患者体温与代谢水平的急救技术。
图源:freepik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研发的“紧急保存与复苏术”就是这类技术的代表。通过快速向重症患者体内注入低温盐水,让患者体温快速下降,进入类似冬眠的低代谢状态,为急救争取时间。
但这种方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单纯降低体温很容易引发感染、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的副作用。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了解并掌握大脑中的“冬眠开关”。
图源:freepik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或许不再需要依赖现有的方法,而是可以通过精准的基因编辑,让我们的身体开启更安全的冬眠。这项技术一旦成熟不仅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等疾病提供解决方案,还能给太空航行带来全新思路。
如果有一天人类冬眠成为现实,你最希望用它来实现什么?欢迎来评论区分享你的脑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