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一些青少年当中,吸食果味电子烟正在成为一种“另类时尚”——“大家都有固定的购买渠道,什么口味的都有,很好买。”陕西西安一位在校大学生透露,“抽这个感觉酷酷的,身边很多同学都在抽。”记者联系了一个商家,对方没有询问年龄、身份,直接发图推荐产品,并表示“很多老顾客长期购买,快递包邮全国可发。”

(图源 新华社)
与其说果味电子烟卷土重来,不如说它一直都隐藏在我们身边。2022年正式施行的《电子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产品,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持续打击下,包括果味电子烟、异形电子烟等在内的各类非法烟雾产品在明面上已经难觅踪迹,然而,新闻中果味电子烟从一些大学生向一些中学生蔓延的现象提示我们,对调味电子烟销售乱象的治理不可松懈。
从新闻看,很多售卖调味电子烟的商家都“货不经手”,直接联系好买家后由生产方直接发货,这种隐藏式二道贩子揭开了当下调味电子烟销售乱象的冰山一角。有的交易行为发生在某些平台的评论区;有的使用“夏日多巴胺”“补口粮”等暗语或者草莓、西瓜、鲜花等表情符号互相寻找“懂的都懂”的人;有的商家在网上引流后,联系买家加群形成固定的线下交易群……
值得警惕的是,调味电子烟正在形成一条隐蔽的黑色产业链。调味电子烟的生产并无难度,而其货源的路子却很“野”,有的是从国外由个人带回或走私入境,有的是通过虚假报关等方式将出口产品留在国内,还有的则是地下作坊生产组装而来。而一些电子烟实体商户以合法资质为挡箭牌,对买家察言观色后兜售调味电子烟,这让电子烟的违规销售更加隐蔽。

(图源 新华社)
果味电子烟并非听起来那样“人畜无害”。电子烟与传统卷烟一样,都含有尼古丁等成分,同时添加了含有铅、镍等重金属成分的添加物以保证“果味”,这些对青少年人而言不仅有增加染上烟瘾的概率,还可能损伤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更可怕的是,一些“加料”电子烟已经成为新型毒品的载体,比如,非法添加的异丙帕酯等物质,会对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此前有地方公安机关查获相关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最终构成贩卖毒品罪。
“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的商业共识和道德自觉,应成为商家的基本操守。同时,完善监管是遏制调味电子烟蔓延的关键。有关方面应细化法律法规中的模糊地带,增强法律约束力,杜绝“合规烟具+非法烟液”的组合式违规。加强多部门协作,形成互联网治理思维,联合网络平台完善关键词触发预警系统,提升识别暗语营销能力,运用大数据追踪引流、交易、配送等链条。
近年来,有关方面治理“邪典游戏”、校园周边“三无”产品、未成年人进网吧等问题,有效净化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环境,积累了不少经验,值得借鉴。以安全和健康的名义,我们必须扼住调味电子烟蔓延的苗头,让“一切为了孩子”的承诺掷地有声。
作者:龚先生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