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田林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创新推出“五个嵌入”工作机制,为该县16个集中安置点的9768名搬迁群众铺就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的幸福之路。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成功破解了搬迁群众的安居难题,更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上书写了动人篇章。
党建引领聚合力,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基层党组织是引领社区发展的“主心骨”,该县以党建为强劲引擎,在800人以上的安置点成立党支部和社区委员会,精心构建“1+3+N”组织体系,其中,“1”是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凝聚人心的作用;“3”是社区委员会、网格化管理团队、法治保障三支主体力量各司其职、协同发力;“N”则是多元协同力量,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参与社区治理。在浪平安置点,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楼长制”落地生根,“一站式”服务窗口贴心为民,特别组建的农事代办服务队更是将服务送到群众的心坎上。2024年以来,累计办理群众事务130余件,真正实现了“农事城办”,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同时,各安置点(社区)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累计培育27名少数民族干部,使社区“两委”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占比达65%,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民族团结动力,夯实了基层治理的根基。
共筑精神家园,绽放民族文化光彩
该县致力于促进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大力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打造了瑶绣工坊等特色文化空间,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组建的12支“石榴籽”文艺队带着《壮乡新韵》等原创节目走进社区、安置点,累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43场次,让各族群众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和感情。“民族家宴”上,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共话团结发展。此外,乐安社区创新设立的“民族融合积分超市”发放积分卡2300余张,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共建的热情,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浓厚氛围,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社区绽放。
产业赋能强支撑,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该县积极探索“易地搬迁+特色产业”后续扶持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八渡笋、油茶、芒果等特色产业,让特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聚宝盆”。同时,大力引进“锦绣田园”“壮绣微工厂”等8个就业帮扶车间,开发岗位320余个,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积极孵化“天虎云商”等38家本地电商主体,培育本土主播50余名,2024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1200余万元,打开了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针对弱劳动力群体,该县开发公益性岗位315个,确保有劳动力家庭每户至少1人就业,为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数字赋能提效率,促进社区稳定发展
社会治理是社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该县推行“网格化+数字化”治理模式,将安置点划分为48个基础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96名,实现了网格管理的精细化、全覆盖。推广“智惠社区”APP,让医保缴费、纠纷调解等事项实现“指尖办”,为群众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乐安社区创新“双语调解”“族老议事”机制,2024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的“时间银行”互助机制,吸引注册志愿者1500余人,累计存储服务时长2.8万小时,形成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安置点(社区)”的良好治理格局,让社区更加和谐稳定。
启智润心促成长,铺就子女成才之路
该县高度重视搬迁群众的子女教育问题,在16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周边建成14所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了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校常态化开展“共融共庆·情系家园”系列活动,构建起覆盖各年龄段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此外,田林县初级中学积极探索特色教育,开发了35门校本课程,涵盖手工、书画、体育等五大模块,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通过“大手牵小手”结对帮扶,50余个单位与安置点(社区)学校共建,捐赠教学设备价值85万元,为搬迁群众子女的成长之路增添了助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追逐梦想。
如今田林县的易地搬迁社区,青瓦白墙的安置房错落有致,同心文化广场里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帮扶车间内机声轰隆。“以前在山里住木房,现在住楼房,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孩子上学也方便!”乐安社区居民黄海兴的感慨,道出了搬迁群众的共同心声。(姚伦伸 岳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