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清单阴影下,面对消费电子代工订单的持续萎缩,闻泰科技用一场彻底的“断尾”,宣告了公司战略的全面转向。
这家曾靠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业务稳居全球前列的企业,在2024年底被列入实体清单后,迅速启动了境内核心代工资产的剥离计划。历经近七个月的推进,截至2025年7月,其境内与消费电子代工相关的核心资产已基本完成交割。
这些资产涵盖了负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代工生产的多条生产线,以及相关的研发团队、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等。交割的完成,意味着闻泰科技彻底退出了消费电子ODM领域,将全部重心投向了半导体赛道。
闻泰董事会近期的“换血”,同步显出其自上而下全面转型决心——4名原管理层退出,3名来自安世半导体的资深人士接棒,为半导体业务专业化管理铺路的意味不言自明。
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项立刚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企业基于市场环境、自身情况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其合理性无需置疑。
果决且冒险的抉择,已在公司的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中显露出积极信号:3.9亿—5.85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激增178%—317%,既得益于二季度半导体业务的市场回暖,也包含代工资产出售带来的收益。
受此消息影响,闻泰科技股价周内显著走高,周二、周四两个交易日内分别上涨了1.67%、1.45%,最新市值约为436.22亿元。
结合当下环境来看,剥离代工虽痛苦,却是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必要之举——转型求变,既是应对外部压力的主动防御、风险自救,也是对半导体产业高附加值特性的战略押注,或将成为中国供应链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寻找新坐标的直观样本。
断舍离
产品集成(代工)业务,曾是闻泰科技当之无愧的营收支柱。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在2023年和2024年间的产品集成业务收入分别为443.15亿元、586.09亿元(未经审计),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72.39%、79.46%。
2024年12月2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公告,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一纸公告像是一记砸向代工业务的重锤。清单阴影下,供应商对风险的担忧急剧上升,境外物料和技术的采购渠道变得狭窄,个别供应商甚至暂停向公司供应物料;客户方面同样风声鹤唳,对实体清单的扩大化理解和执行,使得新项目订单如镜花水月难以承接,已有的项目订单也摇摇欲坠,随时可能流失。
某电子元器件供应链专家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生产制造基地,效率高,成本低,能力强,基础建设好,但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局势下,涉及供应链的各个企业都会有一个漫长的时间,会有各种反复(调整)。
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闻泰科技迅速开启战略自救。2024年12月30日,闻泰科技打响战略收缩第一枪——公告与立讯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计划出让9家关联产品集成业务的公司股权及资产,为剥离代工业务按下启动键。
2025年开年,首笔交易快速落袋:1月以6.16亿元向立讯转让嘉兴永瑞、上海闻泰电子等3家公司全部股权,叠加立讯需结清的10.8亿元应付款项,这笔交易合计对价达16.9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3家公司分别承担小家电生产与研发职能,在实体清单影响下已出现供应链卡壳、研发受阻等问题,交易完成后迅速完成工商变更,成为剥离进程的关键落子。
3月,闻泰科技抛出更大手笔的剥离方案:拟向立讯及其子公司出售昆明闻讯、黄石智通等5家公司全股权,以及无锡闻泰、印度闻泰等3家业务资产包,净值约为46.08亿元,这几乎囊括了其消费电子代工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核心链条。5月方案敲定最终对价43.89亿元,全部以现金结算。
公告显示,截至7月12日,本次交易相关标的股权及资产的交割前置条件已满足,各项权属交割手续正有序推进。北京商报记者近期曾拨打于天眼查平台公开的闻泰科技某座机电话,接线方已经更改为“立讯”。
调整依次尘埃落定,意味着闻泰科技彻底斩断了与消费电子ODM业务的联系,与耕耘多年的代工业务彻底作别,并将全部资源与精力投入到半导体赛道,完成了这场决绝的“断舍离”。
押宝半导体
决绝行动后,最先传来的是转型成效初显的好消息:半导体业务,驱动了闻泰科技上半年的业绩逆转。
据悉,2025年上半年,闻泰科技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9亿—5.8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78%—317%,扣非净利润更是从上年同期亏损1.28亿元转为盈利2.6亿—3.9亿元。
其中,公司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超过8%,经营性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65%;二季度则延续一季度的增长趋势,收入、净利润同比、环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并且随着出货量的增长和成本管控能力提升,净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
公司在7月举行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解释称,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相比上年同期半导体业务收入与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产品集成业务亏损幅度收窄,同时也确认并强调,随着公司重大资产出售的交割进展稳步推进,公司未来业务结构和战略中心将“聚焦于半导体业务领域,成为一家经营确定性更高、可预测性更强的全球化半导体龙头公司”。
剥离代工业务的“减法”策略,正在转化为业绩增长的“加法”效应。
而与业务转型同步推进的,还有董事会“换血”:2025年7月,原董事长张秋红、董事董波涛等4名具有ODM背景的高管集体辞职,新引入的杨沐、庄伟、沈新佳均来自旗下安世半导体,分别在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法务合规领域拥有资深经验。
这一调整被视为“业务聚焦半导体”的治理配套:原管理层履历集中于整机代工和资本运作,而新团队成员深度参与过安世半导体的并购整合,更能把握半导体行业技术迭代快、资本密集的特性。
至此,半导体领域的“专业团队”逐步接管了公司的决策中枢。
新的支点
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在前述电话会议上,闻泰科技方面表示,公司半导体业务的车规级产品已构建显著优势,收入占比超60%,覆盖全车中低压功率器件、逻辑与模拟IC等,车规SiC MOSFET等新品持续落地。
从区域看,上半年中国区汽车业务增速超30%;日韩市场客户库存见底,新能源车推新带动需求;美洲增长平稳;欧洲地区第二季度已经呈现出补库复苏迹象,库存健康度提升,叠加下半年及2026年新能源车密集上市,预计欧洲区汽车收入环比将持续增长。
产品端,中低压功率器件等在国内受益于国产替代,车规级高压SiC MOS下半年起将在欧洲和中国汽车客户的车载充电器中量产出货,主驱模块认证推进中,有望拉升单车价值。
工业领域表现同样亮眼,上半年工业与电源板块收入同比增近20%,数据中心电源、工业自动化、新能源等是主要增长点,二季度收入创近两年新高。从在手订单看,三季度增长趋势明确,行业复苏动能持续释放。
对于闻泰科技的转型,有分析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强调了企业战略自主性的重要性:“在中美科技博弈常态化背景下,闻泰选择的模式和产品定位,本质是构建技术护城河。尽管短期投入不小,但长期或将在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长周期赛道释放潜力”。
就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多渠道尝试与闻泰科技方面联系,截至发稿时,暂未得到回复。
整体而言,半导体行业内时势考量与商业利益的博弈将长期存在,但中国企业的效率优势和本土市场红利,仍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力。这场“断尾求生”能否最终蜕变为“凤凰涅槃”,资本市场正拭目以待。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王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