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郑州五龙新城香榭园小区部分业主反映称,小区内一栋原规划为酒店的商业楼,在未告知居民的情况下,改建为“郑州高新苏安颐和中医院”,引发居民对生活环境与健康安全的担忧。针对此事,社科专家给出了专业分析和建议。
>>业主反映——
幼儿园旁建中医院,
低层住户称“平日不敢开窗”
据媒体报道,该医院与小区幼儿园相邻,且医院后门正对幼儿活动区域。
有业主拍摄的照片显示,医院门口的垃圾桶紧邻幼儿园活动区,内有使用过的成人纸尿裤、防护服等废弃物。业主们对此表示忧虑,担心废弃物可能影响身体健康,亦有低层住户称“平日不敢开窗”。
有业主认为,医院公示的服务项目中列有“临终关怀600元”一项。部分居民认为,此类服务不适宜设置在居住区,尤其是毗邻幼儿园的位置,容易引发心理不适。
小区物业经理在接受河南电视台大参考采访时曾称:“我们也是受害人”,但未进一步说明医院入驻的审批与建设过程。
>>多方回应——
医院与老年公寓共建“医养结合”,
医院审批方称已责令停业
根据郑州高新苏安颐和中医院的公开信息,该医院系经郑州高新区社会事业局(现更名为郑州市中原区高新社会事务中心)批准设立的一级中医综合医院,设有中医科、康复医学科、检验科等,并与高新区颐和老年公寓合作,探索“医养结合”模式。
记者查询发现,该医院由河南苏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建设,此前曾计划设在邻近的香馨园小区(距香榭园小区1.5公里),因居民投诉后迁至现址。目前,医院玻璃门上已贴出“医院整顿 暂未开业”告示。
10月21日,该小区所在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临终关怀只是医院的一个项目,目前高新区管委会正在全面清查医院各项手续。高新区社会事务中心公共事业部工作人员称,已接到群众投诉,目前相关科室责令医院停业。对于业主目前关注的核心问题:医院在小区内设立是否具备完善的污水与医疗废物处理能力?审批过程中是否进行过周边居民意见征询?截至发稿前,相关主管部门尚未对居民反映作出公开说明。
>>专家点评——
属“医养结合”典型难题,
政策落地需“功能性和社会性”兼顾
陕西省社科院实践哲学研究室主任王晓勇表示,这一事件是我国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这一公共政策在落地时,与公众文化心理和社区接纳度产生碰撞的典型案例。
王晓勇分析认为,部分公众反映背后,存在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临终关怀服务直接关联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死亡”的禁忌,当此类服务与象征生命开端的幼儿园在空间上紧密相邻时,形成的鲜明对比会放大居民的心理不适感。这种源于文化习俗的情感反应需要被理解和正视。
对于如何推进此类服务,王晓勇建议,运营方应采取更富智慧的策略以提升社会接受度。例如,在机构命名与宣传上,可侧重于“康养中心”“老年关怀”等主体功能,将临终关怀作为内设的综合性服务项目之一,而非机构的对外核心标识。这种“去敏感化”处理,有助于在满足实际需求与照顾公众心理之间找到平衡。
同时,他呼吁社会应建立更加理性和包容的现代生命观。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当下,医疗康养服务必将越来越多地嵌入社区。今天社会对待老年服务设施的态度,实质上是在塑造每个人未来的生存环境。因此,破除对生命末期的污名化,培育全龄友好的社区文化,是现代城市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王晓勇强调,管理方和建设者不能只强调其功能性,而忽略了其社会性。将服务于老年群体的设施完全“嵌入”高密度的年轻化社区,却没有进行充分的前期社区融合工作,导致善政在执行中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良好的公共政策需要精细化的实施来保障。“医养结合”作为一项积极的政策创新,其成功落地不仅依赖于硬件设施的完善,更需要在项目规划前期就建立有效的社区沟通机制,充分考量业态相容性与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从而在政策功能实现与社区情感认同之间取得共识,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升级。
来源:华商报大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