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是芯片产业上游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被称之为“芯片之母”。
因为现在的EDA,早就不再只是芯片设计工具这么简单了,它集芯片设计、仿真、测试、模拟于一体,且贯穿设计、制造、封测全流程。
如果没有EDA,在目前的芯片领域,几乎是没法玩下去的事情。所以EDA的先进程度、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芯片的先进程度,技术水平。

但是这么重要的东西,国内的表现却并不突出,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高度依赖国外的产品。
而这国外的产品,主要就是三大,分别是Synopsys、Cadence与Siemens EDA。据机构的数据,这三大厂商在2024年全球的份额分别为31%、30%、13%,合计超过74%。
那么在中国市场,情况又如何呢?是不是国产率会高一点,毕竟这几年,国产EDA确实发展迅速。

而数据显示,从总的市场来看,2024年在模拟芯片EDA方面,国产化率超过30%,但在是数字芯片EDA上面,国产化率却不足15%。
此外,更关键的是,在硬件仿真器、形式验证、时序分析等高端环节,国产化率相当低,几乎完全依赖Synopsys、Cadence等国际巨头,国内没有成套的、完整的解决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说国产EDA已经覆盖了全流程,并且工艺也支持的相当先进了么?其实这与众多的原因有关。
一方面是生态问题,前面已经说到过,EDA是贯穿设计、 制造、封测全流程的,所以有时候,并不是设计这一块,想换就能换的,要考虑到后期的制造、封测等等,换起来并没有这么容易。
其次,很多企业为了项目的稳定性,不太敢换用国产EDA,毕竟如果设计芯片出问题,那问题就大了,所以相对保守,只有头部的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引入国产EDA,其它的还在观望。

另外,一些中小型的芯片设计企业,则是很多使用开源EDA工具,或者一些低成本的海外方案,也不是那么的愿意用国产EDA来替代。
所以说,在EDA领域,国产厂商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次是并不乐观的,要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