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尤其是快充技术)性能的突破,核心在于实时掌握真实工况下材料内部纳米 - 介观尺度的离子输运与相变动态。在此需求下,illumion公司研发的高分辨原位电池电荷成像系统-illumionONE(基于自研的电荷光度法),成功突破了传统电池材料表征技术的局限,实现了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单颗粒级别的电荷状态与形态变化的实时动态成像。这一创新技术不仅将电池材料的研发周期从“十年级”大幅缩短,更为电池材料的深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数据维度,成为推动锂电池技术革新的关键工具。

基于illumionONE前沿技术,剑桥大学 Alice J. Merryweather、Christoph Schnedermann 等研究者以LixCoO2层状正极材料为例,直接观测到了绝缘体到金属转变、固溶体和锂有序相变,并确定单粒子水平的锂扩散速率,从而确定了充电和放电过程的不同机制,为锂电池快充技术研发与材料优化打开全新视野。该成果以“Operando optical tracking of single-particle ion dynamics in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Nature期刊上。
该团队以illumionONE系统构建出的低成本、高通量的单颗粒离子动态追踪平台,精准破解了传统表征技术的三大痛点:
illumionOne系统的核心优势源于光学干涉散射显微镜(iSCAT)技术,其基于可见光弹性散射原理,利用锂电池正极材料LixCoO2(LCO)中 “锂含量与电子结构(介电特性)” 的内在关联,通过捕捉颗粒散射光与反射光的干涉信号,实现了对离子动态的实时量化。该技术无需光学吸收,空间精度可达亚 5 nm,且能同时观测电极中多个颗粒,有效适配实验室常规研究场景,为高通量材料筛选奠定基础。
钴酸锂(LCO)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及干涉散射显微镜表征
作为典型的层状正极材料,LCO的锂扩散系数报道差异曾达6个数量级,单颗粒内部的相变机制更是长期不明。借助illumionOne,研究团队突破性地清晰捕捉到 LCO 单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动态“全景图”:
在2C充放电速率下,LCO颗粒的iSCAT强度随脱锂过程增加1.6倍,嵌锂时又精准恢复,5 次循环后仍保持优异可逆性,证明介电特性变化可精准“翻译”(脱)嵌锂过程。更关键的是,作者发现脱锂与嵌锂的相变机制存在显著差异:脱锂时,新相从颗粒边缘向内“收缩生长”,形成环形相边界,属于“扩散限制”机制;而嵌锂时,新相从单个或少数成核点向全颗粒“波浪式扩散”,为“电荷转移限制”机制。这种机制差异的根源,在于LCO中富锂相的锂扩散系数远低于贫锂相,这一发现为针对性优化快充性能提供了明确的机制指导。
研究通过提取单个颗粒的倍率性能和相界面移动速度,揭示了LCO的“高倍率潜力”:当电极整体以6C速率循环时,单个 LCO颗粒的双相转变速率最高可达23C(脱锂)、13C(嵌锂),远超电极平均水平,证明 LCO本身具备优异的快充能力,为高倍率锂电池设计提供了关键依据。
脱锂:收缩核机制,扩散受限
富锂相中的锂扩散较慢
贫锂相在所有活性表面周围形成
电荷转移速率 > 锂离子扩散速率

锂化:嵌入波机制,电荷转移受限
光散射 ∝ 样品极化率
一个相前沿在颗粒中传播
散射光强度随荷电状态(SoC)变化
脱锂与嵌锂过程中的双相相变行为
团队还聚焦于LCO在Li0.5CoO2组成时的锂有序转变(伴随晶体结构从菱面体向单斜的转变,直接影响电池循环稳定性),实时捕捉到与单斜晶格畸变相关的 “畴结构记忆” 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单斜畴并未影响LCO的循环稳定性,核心原因是单斜畸变仅导致微小的晶胞形变。这一发现为理解LCO优异的循环性能提供了全新视角。
Li₀.₅CoO₂组分下(含畴形成与不含畴形成)的单斜畸变动力学
illumionOne 的 iSCAT 技术不仅为锂电池领域提供革新性表征工具,更凭借 “通过光散射探测电荷传输和电子结构变化” 的核心原理,具备广泛的通用性,可广泛应用于所有电池电极材料,纳米离子膜、离子导电聚合物、光催化材料、忆阻器等 “离子输运伴随电子/结构变化” 的系统,推动多领域动态机制研究。
正如剑桥团队所言:“iSCAT将成为电池领域不可或缺的高通量研究工具,与同步辐射技术互补,为能源存储材料创新乃至多领域材料研究注入新动能。”
对于电池材料研究而言,illumionOne 的核心技术 “电荷光度法”为表征工具库填补了一项空白,它与X 射线衍射(XRD,用于获取晶体学信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用于高分辨率形貌分析)、电化学阻抗谱(EIS,用于界面过程研究)以及拉曼光谱等技术相互补充,能够提供电池实际工作过程中关键的、具有空间分辨能力和时间依赖性的信息。
像XRD和电化学分析这类技术,所提供的是大量颗粒的平均数据。然而,在电池电极材料中:
如果没有单颗粒分辨率,这些不均匀性将无法被观测到。当电池失效时,传统测量仅能表征容量已经衰减或阻抗有所增加,但很少能揭示其原因。借助电荷光度法,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到循环过程中哪些颗粒先出现破裂,识别出脱锂速度过快的颗粒,还能在单颗粒层面实时观察相变过程。在电池进行动态循环时,电荷光度法能同时追踪颗粒的荷电状态和形貌变化。这意味着,用户不仅能观测到非原位技术无法探测到的瞬态现象,还能建立循环过程中电化学状态与结构演变之间的直接关联。这些见解将材料特性与电极性能及失效机制直接联系起来。


关于Quantum Design 中国
Quantum量子科学仪器贸易(北京)有限公司(暨Quantum Design中国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美国Quantum Design公司在全世界设立的诸多子公司之一,在全权负责美国公司本部产品在中国的销售及售后技术支持的同时,还积极致力于和世界范围内物理、化学、生物领域的科学仪器制造商进行密切合作,帮助中国市场引进更多全球范围内的优质设备和技术,助力中国科学家的项目研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