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与中国的5轮谈判之后,一向将关税视为重要筹码的特朗普,罕见承认美国人正为关税付出代价,这被外界视为“与认输无异”。
眼看美方的态度都已经软和,近几日因为安世半导体与中国闹得不愉快的荷兰政府,也开始放缓语调。
观察者网消息显示,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表态称,荷兰已经收到了中美双方的通知,根据中美达成的经贸协议,将使安世半导体中国工厂恢复出货。
然而,即便荷兰政府语调已经放软,安世半导体却依然要栽赃中国工厂。
他们专门发布了一份声明,先是称公司在其他各国的工厂运行都正常,危机在可控范围内,还表示会继续投入在中国的业务,研究新方案确保正常的产品供应。
话到这儿,倒是听着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然而,声明转而又警告客户称:由于中国工厂未在总部框架下运营,对总部的指令置若罔闻,导致其生产的产品缺乏所谓“监管”,所以无法保证期出货质量是否达标。
显而易见,安世半导体仍然不知悔改,还在这里颠倒黑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前还被荷兰政府“卡脖子”的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如今竟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直接连赢3局。
9月底,荷兰政府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总部,试图通过断供晶圆迫使中企屈服。一时间,中国芯片产业阴云密布。
然而,危机中往往蕴藏转机。
中国商务部迅速打出两记重拳:先是要求安世中国暂停对外供货,直接冲击依赖中国芯片的欧洲汽车制造业;随后出台稀土出口管制,精准打击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生产链。
这两步棋瞬间扭转了局势。

欧洲车企因芯片短缺陷入停产危机,欧盟转而向荷兰施压;阿斯麦因稀土供应问题产能受挫,荷兰政府发现自己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中国赢下了第一局。
紧接着,安世中国展开绝地反击。
一方面宣布与荷兰总部脱钩,建立独立运营体系;另一方面要求客户使用人民币结算,推动去美元化。
更关键的是,中美在此时达成默契:中国继续向美国供应稀土,美国则暂缓对华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荷兰瞬间被盟友“摆了一道”。
这是中国赢下的第2 局。
然后,安世半导体总部打出新招,宣称“因中国子公司拒付货款而暂停供应晶圆”。
殊不知,安世中国早已启动多套应急预案:不仅指出真相是荷兰总部欠着中国10亿货款没有还,还称中国有足够的库存保障供应。
数据显示,安世半导体近70%的产品需由中国工厂完成封装测试,而功率器件等核心产品对先进制程依赖度低,中国完全能自主保障生产。

这也是中国赢下的第3局。
安世半导体和荷兰政府万万没想到,一个草率的决定,竟意外揭示了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的统治力。
2025年前8个月,中国向全球出口2330亿块成熟制程芯片,这意味着全球每3块成熟芯片中就有1块印着“中国制造”。
更关键的是,安世主营的汽车功率器件根本不需要尖端纳米工艺,这使中国在博弈中手握反制王牌。
此外,闻泰科技早已在上海投资120亿元建设12英寸晶圆厂,新厂产能将超过安世在德国和英国工厂的总和。这意味着即便失去欧洲供应链,中国也能在短期内实现替代。
而荷兰政府的突然转变,面临的是三重困境:
法律上需解释为何动用冷战时期战时法案;政治上在美国转变立场后陷入孤立;经济上可能永久失去中国供应链支持。
正如专家所言,荷兰不仅将自己排除在中国供应链之外,还亲手制造了一个最强竞争对手。

短期内,随着中美达成协议,安世供应链将逐步恢复,但信任裂痕难以弥合。
中期看,闻泰科技势必加速国产化替代,其在上海的晶圆厂投产后将改变全球功率器件格局。
长期而言,这次事件将促使更多国家重新评估在芯片领域选边站的风险。
纵观全局,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三个趋势已十分清晰:
其一,芯片产业格局正在重构。
中国通过安世案例证明,掌握成熟制程同样能扼住全球产业链命脉。随着人民币结算范围的扩大,美元在科技贸易中的统治地位将面临挑战。
其二,技术自主成为核心战略。
从光刻胶到光刻机,中国在半导体关键环节的突破速度超乎预期。南大光电、上海微电子等企业的进展表明,外部封锁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
其三,地缘政治联盟出现裂痕。
美国与中国的稀土协议、欧盟对荷兰的施压,说明各国在经济利益面前会重新权衡立场。

这场芯片战争没有硝烟,却深刻影响着全球科技权力的转移。安世事件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全球芯片产业早已是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没有任何国家能独自掌控芯片产业的命脉。
至于中国,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中国人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反击的力度,而在于忍耐和准备的深度。”
安世中国的逆袭只是开始,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而这一次,中国显然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