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李岩
5月25日,《解放军报》头版刊文披露,北部战区海军与相关单位携手探索海上联研共训机制,多军兵种骨干嵌入远海编队训练。
这是一种怎样的新机制?
报道介绍,北部战区海军某远海编队训练呈现新景观:编队指挥所内,来自北部战区机关和空军、火箭军等军兵种部队的指挥员、参谋人员、工程师等,共同参与到任务筹划、态势研判、战位值班等环节中。这是北部战区海军与相关单位携手探索海上联研共训机制,推动各作战力量从兵力协同向融合增效转变迈出的坚实步伐。
根据北部战区海军机关领导介绍,去年以来,他们先后邀请多批其他军兵种骨干参与舰艇编队联合演训,研提对策建议40余条,并完成多项课题研究,在提供联合支撑、助力任务完成、推进成果转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区海军探索的新机制成效明显。
从海军官兵的员角度来看,报道披露——
从战略思维、联合素养到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大家互学互促、交流提高。南昌舰某部门长表示,通过与多军兵种参训人员联研共训,进一步提升了驱逐舰对空指挥引导、对潜支援联动等效能,有力促进各作战力量互通,使体系战术协同变得更顺畅。
南昌舰(资料图)
从参训的其他军兵种骨干人员角度来看,报道披露——
带着思考上舰、带着课题出征、带着成果返航,多军兵种骨干受益匪浅。一次海上联合打击训练,空军某部指挥员受邀全程参与多个训练课题,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体系支撑条件下远海联合打击能力、火力跨域协同方法和杀伤链贯通效果得到充分验证。
事实上,锤炼“联合作战”能力,本就是这一轮军改的题中之义。军报发文评价称,北部战区海军将远海编队训练任务打造成联合作战练兵平台,充分共享优势训练资源,有效推动各作战力量从兵力协同向融合增效转变。
相比传统模式下的协同作战,北部战区海军“请兄弟部队”上舰联训,有何突破创新?
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向政知君解释称,以往的协同作战任务,往往以某一个军种或某一类作战力量为主,其他军兵种所辖作战力量进行协同配合。
“这种协同当然同样是联合作战的一种形式。但相比深度融合模式,单纯的协同仍无法发挥出体系化作战的最大效能。而报道中所探索的新机制,在兵力协同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联合指挥、联合谋划研判,从决策层面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显然更加有助于不同作战力量的深度融合。”宋忠平说,在联指联战的体系下,针对不同任务各军兵种能在第一时间各展所长、无缝衔接,让不同军兵种从配合走向融合,发挥出联合作战的最大效能,这也正是“嵌入”的核心要义。
此外他还提到,从共享练兵平台的角度看,新机制下,海军舰艇以及海军远海编队任务不再是海军自己一个军种的训练资源,而是成为多军兵种的练兵平台。这最大程度发挥出了海军作战平台自持力强的优势,让不同军兵种人员有机会适应、熟悉远海作战任务,是很难得的交流互鉴的训练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