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诗瑶
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智能手机已成为众多家长的“育儿神器”:动画片能让孩子安静吃饭,电子游戏可以换取片刻安宁……看似既安全又提供娱乐的“两全其美”带娃方式,实则是通过科技依赖覆盖了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偷懒式育儿”让孩子失去的不仅是玩耍的乐趣,更是学习生存技能、建构价值观的重要契机。这种“物理在场、情感缺席”的陪伴,实际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是暂时被屏幕转移。一家人在餐桌上各自刷手机,面对面的交流被切割成碎片,温馨的亲子互动被虚拟世界所取代。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疏离,也会导致孩子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网络上“电子爸妈”一词受到关注,也正是由于儿童在现实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位而不得不寻找虚拟替代。
父母害怕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受伤受挫,采取各种保护的办法,同时又毫不顾忌地将孩子放入网络世界,以为“孩子安静玩手机”就是安全。殊不知,未经筛选的信息、算法推送的陷阱、错误价值观的传播和虚拟社交中的攀比等都是网络世界潜在的风险。
破解“科技依赖而模糊家庭教育边界”的困局关键是需要父母从“科技依赖”转向“教育自觉”。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减少放在手机上的时间,用丰富的亲子活动带领孩子进行实践探索,培养阅读、运动等兴趣,孩子便会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习惯。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护孩子美好的童年,是每个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手机不应是家庭教育“最优解”,而应是辅助工具。家长要减少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在真实世界中为孩子搭建成长舞台。(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2024级本科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