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哲(化名)今年15岁,跟姥姥姥爷住在南城的胡同里。他书桌上有两样“宝贝”,一本名为《现代机器人学:机构、规划与控制》,灰色的封面几乎翻烂了,还有一样是用榫卯结构做成的哪吒,那是姥爷指导他完成的第一个“机器人”作品,“红缨枪”是他小时候骑着满屋跑的三轮车条。今天,他书桌上多了一样新“宝贝”——2025世界人行机器人运动会门票。
一放学,小哲就骑着车子往家跑,路过胡同口,姥爷正跟人下棋闲聊:“这世界级的机器人大赛,这就得在咱们北京办您知道吗?咱们北京智造,绝对是这个!”姥爷竖起大拇指,几个老哥们儿纷纷应和。“回去喽,孩子回来了!”姥爷乐呵呵道。
“抓周”抓到“鲁班锁”
老张家祖祖辈辈都是手艺人,姥爷年轻时也是国营机床厂的师傅,小哲当年“抓周”,小手一把抓住了“鲁班锁”,姥爷乐得合不拢嘴,“后继有人,后继有人喽!”如今姥爷早已退休,仍是这胡同里家喻户晓的能工巧匠,小到电器,大到家具,谁家有东西坏了都先想到“张老头”。小哲的童年就在齿轮、螺丝、游标卡尺中度过,时间久了,他也受了熏陶,成了姥爷的“关门弟子”,用姥爷的话来说,就是“熏出机油味儿了都”。
别人进故宫,拍王爷写真,小哲进故宫,听他姥爷讲“铜壶滴漏”的原理。“你看这个,壶盖上立抱刻漏箭的铜人,箭下接铜鼓形箭舟,水涨舟浮,就能显示刻度。”让物件活起来,小哲仰着头,看着这精密的机械,惊叹于老祖宗的智慧。小哲跟着姥爷,愈发喜欢钻研机械,能力也一天天进步。那年学校组织“小能手”比赛,他的榫卯结构“哪吒”成了全场最佳,为他夺得了“科技小能手”称号。小少年渐渐长大,开始喜欢科幻书籍和电影,他看《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忽然福至心灵,他也有一个“胡同深处的电子梦”——小哲想见识更大的市面,想学习更强的技术,想站上更大的舞台,想看到北京的机器人领跑世界!
从胡同走向研发高地
小哲的“电子梦”绝不是“白日梦”。在北京,还有许多像他这样怀揣梦想的孩子。201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举办了首届北京市学生机器人智能大赛,以创新实践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知识融合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决策能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赛事规模已覆盖北京市16个区及京津冀部分学校,2024年有2300名师生参与其中,小哲便是其中的一员。
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将机器人作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颠覆性产品”,统筹规划,战略布局,在支持机器人科技产业创新、拓展场景应用、加强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目前已成为全国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聚集地。2025年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北京开幕,大会展出的机器人不仅实现了从“仿人”到“类人”迭代升级,还将生活场景融入更多智能元素,更让世界看到了更多的是中国智慧,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正在迈向历史性的跨越。
“北京智造”走向世界
8月14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当天小哲激动万分,跟姥爷一起早早地就赶到了会场。爷俩儿特意穿了件印着 “北京中轴线” 图案的T恤,小哲还主动帮助志愿者分担工作,为国外的队伍代表指路。姥爷笑得见牙不见眼:“这英语说的,真叫一个古德(good)!”外国选手听不懂,对着展区里的中国机器人比了个拇指:“Very good!”
在所有的赛事中,爷俩儿最感兴趣的就是“5V5”足球赛,老张一边看一边呐喊,把年轻时候给国安加油的劲儿都使上了。“咱北京的机器人就是棒!球队也棒!”听着小哲给他讲述机器人的新技术,老张又是激动又是感慨。“活了大半辈子,也经历过困难的日子。年轻时候技术卡脖子,看着国外的车床怎么就那么好呢?现在咱机器人也领先了,咱就不能跌份儿!”
回家的路上,爷俩儿还在讨论着当天的见闻,小哲给姥爷解释今天了解到的新技术,老张不能完全听懂,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人的智慧从老祖宗一直到今天,中国人的进取精神传承从未断代。胡同里的灯亮了,两个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而小哲的“电子梦”还有很远。他明白北京之所以能领跑全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不仅因为有支持发展的政策,有顶尖的科研机构,更因为有无数像姥爷这样的老工匠,把不甘人后、一往无前的精神刻进了城市基因,注入了北京的文脉。而他和胡同里的伙伴们,正延续着这份精神,带着胡同深处的“电子梦”走向世界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