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溪市易门县绿汁镇,这个曾因铜矿开采闻名的“国家工业遗产”,一场由工业遗迹向文旅胜地的华丽转身正在上演。易门县积极实施国家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利用项目,全力打造“最美国家工业遗产小镇”。曾经机器轰鸣的矿区,如今正生动演绎着从“挖金山”到“守青山”的蜕变。
一大早,南方电网云南玉溪易门供电局绿汁供电所配营工武俊文和同事便携带工具开展线路巡视工作。暑假期间用电负荷大,该局开展线路巡视也比往常频繁。远处,苏式红砖厂房在朝阳下泛着暖光,曾经运送矿石的道路被改造成鲜花簇拥的步道,光伏板在老烟囱旁铺展开来,与江对岸的青山相映成趣。
绿汁镇一角。刘浏莎摄
注入“强劲电”,装上“新心脏”
绿汁镇的故事,是“刻”在铜矿石里的。当地铜矿开采史可追溯至明代,20世纪50年代,易门铜矿作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3万余名建设者在此挥洒汗水,铸就了“滇中铜都”的辉煌。然而,随着矿山关闭,小镇一度陷入沉寂。转机出现在2020年,易门铜矿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如何让“工业锈带”变身“文旅秀带”,成为当地发展的核心命题。而电力服务就像一根“绣花针”,穿起了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千条线”。
“保护工业遗产,电力是基础。”绿汁供电所所长蔡超介绍,玉溪易门供电局近年来积极开展电网升级改造,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35.5千米,安装及改造配电变压器45台,合计总容量5630千伏安,新建及改造400伏线路32.28千米,这些改造精准覆盖九大核心工业遗产物项,民宿集群、游客中心等重点区域的供电能力大幅度提升,为助力绿汁镇转型发展注入强劲电力动能。
玉溪易门供电局服务人员在旅游高峰期对绿汁镇的商铺开展用电检查。刘浏莎摄
数智化转变,筑起“不停电”防线
武俊文正蹲在游客中心旁的角落检查线路,手机突然响起,低头一看,是能量数据平台发来的短信,提示“录音机咖啡屋”可能发生停电。
他立即拨打了老板的电话,确定发生停电后立即奔赴现场处置。经查看,故障原因为空开螺丝松动,问题很快得以解决。临走时,咖啡屋老板调侃说:“你是‘千里眼’吗?咋就立马知道停电了呢?”“我们还真就有‘千里眼’。”武俊文笑着回应。
这“千里眼”是供电局推广的宽带载波技术,在用户家的智能电表嵌入支持宽带载波通信的模块,这些设备就像“数字哨兵”,实时反馈用电状态,一旦发生停电,会被系统在瞬间捕捉并发短信告知供电服务人员。这意味着,即便用户未主动报修,供电人员也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迅速调配力量开展抢修。
更让武俊文觉得省心的,是供电所里那台无人机。以前巡线他和同事得背着工具包爬陡坡,手脚并用扒着石头挪,一趟下来裤腿全是泥。“现在无人机‘噌’地飞起来,镜头对着线路一扫,哪根导线有发热点、哪片树枝快碰到电线都看得清清楚楚。以往人工巡视需要5天完成的线路检查,现在无人机1天就能完成,效率提升了5倍!而且用无人机巡视也能更精细地发现线路存在的缺陷和安全隐患,极大提高了线路巡视的质量。”武俊文高兴地介绍道。
凤凰花开师的绿汁镇街景(资料图)。刘浏莎摄
守护烟火气,照亮“文旅路”
今年“五一”期间,绿汁镇的游客量突破了1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小镇充电桩旁,来自昆明的游客周婷正给车充电,“本来是冲着工业遗产来的,没想到被这里的‘细节’打动了。”周婷说,电动汽车充电非常方便,民宿的热水随时都有……
这份“贴心”的背后,是电力员工24小时不间断的守护。每逢旅游旺季,供电所的“移动抢修车”便驻守在小镇中心,随时应对突发状况。武俊文回忆道:“有一个深夜,镇上一家民宿突然停电,正值盛夏,住客急需空调。我们5分钟内赶到现场,仅用15分钟就排除了故障、恢复送电。我们不怕抢修任务重,最怕的是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失望。大家是来感受‘工业记忆’的,绝不能因为用电问题,让这趟旅程留下遗憾。”今年以来,绿汁镇已累计接待游客38万人次,可靠的电力保障,正助力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吃上“旅游饭”。
代红娟从城里回来开了家奶茶店,用光伏板发的电做奶茶。“以前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外打工,现在好了,在‘家门口’经营这家奶茶店,又可以挣钱还可以顾家。供电所人员经常上门帮忙检查线路,及时解决店里用电问题,真的感谢他们!”她高兴地说道。
傍晚,绿汁江畔的灯光次第亮起,老厂房的轮廓灯勾勒出历史的线条,光伏板在暮色中闪着微光,充电桩的指示灯在此时显得格外亮眼。(刘浏莎)
来源:玉溪供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