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成分
Al(铝):通常添加 3%~6% 的 Al 以提高电流效率,但 Al 含量过高可能导致阳极表面生成致密氧化膜,反而降低电位和活性。
Zn(锌):少量 Zn(约 0.5%~1.5%)可细化晶粒,改善阳极均匀腐蚀性能,但过量会形成有害相,影响电位稳定性。
Mn(锰):用于去除杂质 Fe、Ni 等,避免因杂质形成局部微电池而加速自腐蚀,从而间接维持电位的有效性。
杂质元素
Fe、Ni、Cu 等杂质会显著降低镁合金的电流效率,并使电位正移(绝对值减小),导致保护能力下降。因此,工业镁合金阳极对杂质含量有严格限制(如 Fe≤0.03%)。
电解质环境
土壤 / 水的导电性:在低电阻率环境(如潮湿土壤、海水)中,阳极电位更负,腐蚀反应更活跃;在高电阻率环境(如干燥土壤)中,电位可能正移,需通过增大阳极尺寸或添加填包料(如石膏、膨润土)改善。
pH 值:酸性环境会加速镁合金腐蚀,但可能导致电位波动;碱性环境中阳极表面易形成保护膜,可能使电位正移。
阳极结构与表面状态
铸造工艺(如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影响晶粒尺寸和组织均匀性,进而影响电位分布;
表面氧化膜或腐蚀产物的附着会阻碍电子释放,导致电位暂时正移,直至膜层破裂后恢复活性。